中俄关系“承前”更“启后”
[ 2008-05-28 09:32 ]

已经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的中俄关系必将全面发展,走在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路上的中俄两国前景会更加灿烂

5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中国是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以来除独联体国家以外访问的第一站。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新任总统与中国领导人的“火速”接触,显示出中俄政治关系的“亲密”程度,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特殊性、战略性和牢固性。

访问本身就是大成果

在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中国之前,梅德韦杰夫不止一次到过中国,尤其是在过去两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他以俄联邦第一副总理身份担任俄方主席,为中国民众所熟悉;他也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

在访华前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梅德韦杰夫首先就汶川大地震灾情再次向中国领导人和全体中国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他表示,相信中国和中国领导人能够解决这个艰难的问题。俄方已向中国地震灾区派遣飞机和救援人员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今后仍将力所能及地帮助兄弟的中国人民。

梅德韦杰夫说,俄中自2001年签署友好合作条约以来,两国在各方面的协作都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关系如今处于最好的水平,成为两个大国战略协作的典范”。在过去的两年里,俄中互办“国家年”活动,见证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协作水平。现在要做的,主要是将这两年的成果转化为未来数十年经济和文化合作的动力,将两国关系在这两年中达到的高度保持下去。今后还将有许多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如中国的

“俄语年”和俄罗斯的“汉语年”,这实际上是俄中两年前开始的工作的延续。

谈到对中国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时,梅德韦杰夫说,这是他担任新职务后的第一次正式访问,对此十分期待,相信访问将是“充实和富有成果的”。他表示,希望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举行内容丰富的会谈,并相信在会谈后将出现“有意义的新项目”和“有意义的新想法”,已签署的两国联合声明也反映了俄中对主要国际问题的共同立场。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扎哈罗夫先生是俄罗斯人,对于梅德韦杰夫总统此次访华,他认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对世界事务和各种国际组织也都有很大的影响。他说,梅德韦杰夫总统希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是梅德韦杰夫访问的首个非独联体国家,意义非同凡响。中俄不是联盟国家,而是友好国家。俄罗斯把中国视为有前途的和可靠的朋友。

已年近古稀的万成才,过去几十年里多次作为新华社派驻莫斯科的记者,现在是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他告诉本刊记者,在外交上,俄罗斯一般分成两个层次:近邻国家和远邻国家。近邻国家指的是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属于远邻国家,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的首次出访来到北京,是对推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大贡献。

几天前刚从俄罗斯访问归来的万成才十分感慨:中俄建交近60年,其间经历了中苏、中俄关系的风风雨雨和起起落落。中俄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睦邻友好、携手前进,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双方都应该对此珍惜再珍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永全研究员认为,梅德韦杰夫总统首次出访,最重要的国家就是中国。访问首先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俄罗斯政权顺利交接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仍然可以保持稳定和发展;预示着中俄之间务实合作也会向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承前”更要“启后”

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战略协作,这是梅德韦杰夫总统访问中国的重要目标。人们看到,随同他来访的是一个包括俄罗斯企业家在内的庞大代表团。

2007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顺利进入第二个十年,在互办“国家年”的高潮之后,中俄面临继续深化务实合作的更大任务。

在李永全看来,中俄关系发展有坚实的客观基础,也源于战略上的相互需求。首先两国有漫长的边界线,双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因此都需要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需要在周边有一个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

第二,两国经济发展都很快,经济上双方有较强的互补性。但目前这种互补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未能变成现实的经济合作项目。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但需要时间。

第三,从国际大背景看,最近的十几年,现代国际关系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苏联解体,把整个国际关系的框架打乱了。第二次就是俄罗斯复兴。从前年开始,俄美、俄欧关系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源就在于俄罗斯的复兴引起了西方的警觉。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赵鸣文研究员从俄罗斯的大国战略分析认为,俄受到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的挤压,从战略层面更显示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从国际政治层面讲,两个大国的合力1+1可以大于2,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会更大。

综合专家看法,在原有基础上,政治上中俄应继续增进两国的战略互信。李永全指出,中俄两国毕竟属于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在精神层面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双边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对一些国际问题,都有不同看法,造成双方在有些问题上互信程度不够。因此,双方在政治上都应该更坦率,在一些战略问题上要坦诚交换意见。因为互信程度越高,合作的水平也越高。

受访专家还提到,两国领导人都强调发展中俄关系要几个轮子同时前进,经过几年的努力,中俄之间过去多年存在的“政热经冷”、“上热下冷”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特别是“国家年”的举办,把企业间的合作、地方与地方的交往,以及人民之间的交流,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政府间的交往之外,民间交往和互动明显增多,加深了对对方国家的印象。

接受采访的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在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俄罗斯反应迅速,很快将一批地震救援物资运抵灾区,此后又几次运送物资过来,并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参加紧急救援。几天前从俄罗斯回国的万成才告诉本刊记者,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莫斯科,接触到的不论官方、媒体、学者还是普通人都非常关心,表达他们的关切和慰问,让他切实感受到俄罗斯政府和人民的真挚情谊。

人文交流仍将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点领域。据悉在成功举办了国家年活动之后,两国政府已经商定,将进一步举行“2009中国俄语年”和“2010俄罗斯汉语年”活动,以加深两国人民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