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如何保持暖春
[ 2008-05-16 10:39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取得了圆满成功。笔者的一位朋友日本“中文导报”记者张石来信说:“这几天跟踪胡主席采访。这次访问的气氛非常好”。一位日本教授来信说::“胡主席访日在日本广大民众当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应。在访日之前一些调门很冷的日本媒体也明显地转变了调子。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人更是感到由衷高兴。我想,真不愧是胡主席,令我钦佩!

在胡主席访日之后,一些同事则开始考虑“中日如何保持春天的温度”?如何巩固胡主席访日成果?防止中日关系再度出现曲折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讨论。

 未来中日能否保持暖春温度,关键取决于两国间能否结成结实的关系纽带。这里说的“纽带”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国家战略的纽带;其二是国民感情的纽带。

 人们记忆忧新的是,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直到整个80年代,中日关系处于十分良好的状态。“中日友好”不仅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而且体现于两国广大民众的实际行动之中。比如1983年中日青年大联欢至今仍传为美谈,参加那次活动的中日青年当中,很多人成为长期担纲中日(日中)友好事业的骨干。尽管在那个年代里,中日间也发生过一些问题和摩擦,但从总体上说,中日关系保持着十分良好而稳定的局面,其根本原因何在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当时中日之间存在着坚实的关系纽带。

 在国家战略的纽带方面,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被日本方面认为是“符合日本的利益”,因此,日本政府通过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方式,积极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后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日经贸关系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形成了中日两国“双赢”的局面。显然,如果中国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决不可能有如此快的发展,中日经济关系也决不可能有如此快的发展。这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搞对了,日本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也搞对了。在中国改革开放问题上两国相互协助,形成了当时中日间的战略纽带之一。

另一个更重要的战略纽带就是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中日乃至中日美共同对付原苏联的威胁的需要。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维护国家安全既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是国民的最大关切,因此,对付共同威胁的需要,成为促使不同国家走到一起的最大动力。

在“国民感情的纽带”方面.,在1972年中日复交以后,中日政界企业界以及友好人士之间的交往逐渐扩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两国人员交往扩大到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普通民众层面,人员交往的数量迅速扩大。中日两国本来就有过2000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为此,由于政治解冻而恢复交往的两国人民产生一种久别重逢的亲近感,尤其是经历过那场战争的那一代日本人当中,很多人出于“日本对中国做了坏事”的亲身经历和负罪感情,对中国人格外地表现出友好之情。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中日之间那个最重要的“国家战略的纽带”不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与国力的迅速增强,则使日本一些人感到“压力”甚至“威胁,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声音越来越被“牵制中国发展”的声音所取代。

在“国民感情的纽带”方面,则出现了两国人们越是接近就越是注意对方的缺点和问题的“感情摩擦”。与此同时,既未经历过那场战争也未受到过有关历史的教育的一代日本人长大成为社会的中坚,少数日本右翼则利用年轻一代历史知识的空白,大肆散布否定和歪曲历史的言论,这反过来又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间这种“关系纽带缺失”状态的日积月累,终于导致出现2001年至2006年这5年间的政治冰冻局面。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两国领导人深切感到发展两国关系对于自己当好这个家(国家)有多么重要,深切感到确认中日“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而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迈出了“破冰”“融冰”“迎春”“春暖”的历程。然而,“消冰三尺,非一日之功”。要使胡锦涛主席和福田康夫首相签署的中日第四个文件精神真正深入到两国人民的心坎上,真正压倒当前日本乃至西方国家舆论中出现的以中国为“假想敌”的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论调,尚需我们做出艰巨的努力。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重新结成两国关系的新纽带。在“国家战略的纽带”方面,需要促使中日“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真正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当今中日两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面临的最大最现实的威胁是气候变动和环境污染,这是胡主席在访日期间一再强调两国进一步加强节能与环保领域的合作是两国关系“最大亮点”的根本原因。人们注意到第四个文件强调“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和国际社会的义务,基于这一认识,要特别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这意味着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不仅仅是两国经贸合作的一个普通领域,而且是关系到两国安全(非传统安全)关系到“人类能否健康地生活与生存下去”这个两国人民最大关切的战略课题。由于冷战结束而失去“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战略纽带的中日两国,必将逐步走向以“环境”作为两国关系的战略纽带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在“国民感情的纽带”方面,现在两国间不仅存在着“历史认识问题”,而且存在着“现实认识问题”,存在着不真实不客观不公平的媒体报道影响老百姓对对方国家的认识和感情的所谓“媒体竹幕”现象,这种现象在迎接北京奥运会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需要数倍地扩大两国人民的直接交流(特别是中国方面应为一个时期曾达到每年四至五万人的日本中学生到中国进行“修学旅行”提供良好的气氛和便利的条件),以利于两国人民了解对方国家的真实。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媒体在塑造对方国家形象,引导两国人民认识对方国家方面的巨大的无法替代的影响,大力加强两国媒体的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

最后需要指出,针对某些媒体嗜好渲染别国发展中的缺点和问题的倾向一个根本性的对策就是:“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本文作者冯昭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