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在融入亚洲
从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看,澳大利亚无疑与英美同宗同祖,但从地缘上来讲,位于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从2005年的首届东亚峰会开始,澳大利亚成为16个成员国之一,终于实现了多年来融入亚洲的梦想。陆克文不仅是首位会说流利汉语的西方领导人,而且亚洲一些媒体还称他为“亚洲通”。
记者参加过一次在澳大利亚科学院举行的讲座。主讲人在播放幻灯片时指着一幅地图说:“澳大利亚越来越像亚洲国家。如果你有兴趣把澳大利亚地图倒过来,就会发现,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国土形状惊人的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一只像公鸡,一只像母鸡。就像夫妻一样,性格互补,感情才能长久。”这个澳大利亚学者的话,把在座的人都逗笑了。这个小插曲,其实正好说明中国和澳大利亚在许多方面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矿产;中国毛纺织业发达,需要进口大量羊毛;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对粮食、饲料等农产品进口的增长成为必然趋势,而上述产品都是澳大利亚优势出口产品。同时,“中国制造”在澳大利亚已深入人心,当地的小孩甚至坚信圣诞老人住在中国,因为所有的圣诞礼物都写着“中国制造”。中澳建交已步入第36个年头,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又是澳大利亚全球第四和亚洲第一旅游客源国。
从澳大利亚2007年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看,近20年来澳人口增长很快。2100万澳大利亚人中,亚裔族群增长迅速,目前,仅华人华侨就有大约67万,陆克文获胜也与亚裔选民拥护工党有关。今年2月,澳大利亚官方统计说,按人数算,在去年移民澳大利亚的国家中,排在首位的是印度,其次是中国,第三位是英国。如今,杰出亚裔不仅在澳大利亚的社区发挥作用,还有人进入了各州各市乃至联邦的议会和政府。
桥梁作用有限但值得关注
对陆克文17天的访问行程,悉尼麦考瑞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吉奥弗雷?霍克分析说,这表明了他对提升澳大利亚国际地位的雄心,也说明他希望“推动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桥梁”。实际上,去年刚一上任,陆克文就已经让澳大利亚做了一回“桥梁”。《澳大利亚人报》去年12月曾报道说,陆克文当选后马上与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朗通了电话,但在他宣誓就职后,中国总理是第一个通电话来讨论具体事宜的外国领导人,“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新政府今后外交政策的重点所在”。在这次20分钟的通话中,陆克文全部用普通话与温家宝总理交谈,不仅答应要来北京观看奥运,而且表示愿意在气候问题上做北京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桥梁”。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这个消息时说,陆克文自荐作为“中间人”,中方乐意接受。陆克文一上任,就在霍华德政府抵制了11年的《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
澳大利亚具有架起东西方的条件,但作用可能会很有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晋林波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澳大利亚在政治、安全、外交上,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与欧美有着广泛而共同的利益;但在经济上,随着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的经济利益却在东亚。这种政治、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分离,固然可以充当中美之间的桥梁,但由于本身也受到美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牵制,加上中美两国之间沟通的渠道比较通畅,澳大利亚所能发挥的桥梁作用也将是很有限的。晋林波说:“另一方面,澳大利亚被看作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安全战略中的‘南锚’(‘北锚’指日本),尽管在政治、安全与外交上跟随美国,但还不能与美国平起平坐,因此,作为桥梁,作用将会是有限的。”他还说,由于近年东亚经济融合程度提高,地区局势总体上比较稳定,在解决东亚地区性重大问题上,身处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想充当中美之间的桥梁,甚至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反映出澳大利亚对树立本国国际地位的渴望”。
“在中国文化和澳大利亚国家利益面前,陆克文当然会首先选择后者。”伦敦大学历史系英联邦历史研究学科教授帕特里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陆克文的中国文化情结的确为他的这次出访,尤其是中国之行平添了不少积极的“印象分”,但必须看到,“亲美亲英”仍处澳大利亚外交策略的首位。提到陆克文访问英国,帕特里森认为:“作为英联邦的两大重要成员,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亲密关系已经从旧日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演变成具有相似历史文化背景、有着相似信仰的合作伙伴。在陆克文任内,这种关系可能会更加紧密,因为陆克文和英国首相布朗所属党派都是传统上为左翼、但融入当地中产阶级利益的工党派系,在对外政治和经济策略上具有很多共同点。帕特里森认为,澳大利亚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紧密接触的确能够对东西方关系的融合起到帮助。从英美国家角度来看,澳大利亚是值得信赖的传统意义上的政经盟友,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亚洲国家也愿意将澳大利亚纳入亚太合作圈,加强合作,“因此,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澳大利亚成为连贯东西方文化的力量的确值得关注”。(来源:环球时报 驻外特约记者程暑霞 纪双城 记者 石华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