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在东帝汶首都帝力,一名女孩拿着蜡烛站在艺术家的作品“和平之烛”旁边。和平对东帝汶人民来说是最大的愿望,然而也是最大的奢求。(来源:广州日报)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在总统和总理的官邸本月11日遭叛军袭击、总统拉莫斯·奥尔塔腹部中弹之后,小国东帝汶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自从2002年5月20日独立以来,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就一直处在周期性的骚乱之中。在结束数百年的被殖民和被占领状态之后,独立自然来之不易。但对于新生的东帝汶来说,独立之后和平的维系也显得颇为艰辛,东西对立、经济贫困和政府威权的缺失都是东帝汶和平的硬伤。
11日的袭击事件使东帝汶的政局充满了变数,澳大利亚政府甚至认为该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暴力事件”。虽有分析认为叛军头目的毙命最终有利于东帝汶走向稳定,但如果引发骚乱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东帝汶未来的和平之路依然艰辛。
和平的三大障碍
虽然叛军首领雷纳多已被击毙,现政府消除了一大安全威胁,但这次袭击事件以及此起彼伏的骚乱事件所反映出的深层社会问题是东帝汶建立持久和平的真正障碍,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东西对立、经济贫困以及政府威权的缺失等。由于这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东帝汶的和平之路势必难以平坦。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甚至认为:“东帝汶过去几年非常欠缺良好的治理。也许他们的独立来得太早了。”
第一大障碍:东西对立
雷纳多及其西部“子弟兵”当初抗议“受到歧视和待遇过低”,其深层社会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的对立。东帝汶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着两个派别的斗争,一派支持与印尼合并,力量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另一派支持独立,力量主要在东部。东帝汶独立后不仅在政治结构上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不同利益集团,导致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其东部和西部两大派别之间长期形成的矛盾也一直难以化解。这种现象在军队中有较明显的反映。参加过反抗印尼武装斗争的东部人占据了军队领导的岗位。来自西部的军人认为自己受到地域歧视,待遇不如东部军人。
在此情况下,这600名来自西部地区的军人才在2006年3月申诉长期遭受歧视并要求加薪,并在被遣散后不断示威从而引发骚乱。一些人士指出,东帝汶东西部地区间的仇恨历史很长,骚乱正好成为双方相互挑衅和复仇的机会。
第二大障碍:经济贫困
一支百余人的叛军并不能让东帝汶陷入全局动荡,贫困才是东帝汶政治和社会问题丛生的深层原因。东帝汶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除了与澳大利亚相望的海域拥有丰富油气资源,其他地区自然资源贫乏。
建国之初,全国更有75%的基础设施遭到毁坏。东帝汶贫困人口达41%以上,他们日均收入不足0.55美元。
东帝汶全国仅有四家医院,加上县一级的卫生中心,仅能向60%的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服务。50%的儿童营养不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
目前,东帝汶几乎所有物资都依靠外国援助或进口,全国范围内有近半数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生活在乡村、山区的人更加穷困。这种贫困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状态极端不满,而这种不满又很容易被叛乱势力利用。
第三大障碍:政府威权缺失
国力所限使东帝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东帝汶国内多种政治派别的斗争至今没有消除,10余个党派的政治分歧始终存在,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时常引起争端。早在东帝汶建国之初,政府内部已存在分歧的因素。总统古斯芒在印尼统治期间不断坚持武装斗争,在人民心目中威望较高,而总理阿尔卡蒂里及其领导的内阁多名成员当年则是在国外流亡。双方格格不入,一直明争暗斗。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执行力大受影响,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2007年东帝汶顺利举行了两次全国选举,产生了新的总统、总理和议会,政局和社会秩序开始趋于稳定,但政府内部的分歧依然存在。
此外,治安等事务由联合国管理以及一些国家的介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对于这个亚洲最年轻的国家来说依然是个严峻的挑战。
从以上分析来看,为了建立持久的和平,东帝汶政府应该协调东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以期消除东西部之间的对立;应该努力创造经济繁荣,以期消除贫困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该加强国家机构管理并推动治安部门及军队的改革,以期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威权。
在流血冲突中艰难立国
本报综合报道 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它成为本世纪第一个新生国家。这个新生国家的独立可谓来之不易,自从葡萄牙殖民主义者1520年首次登临帝汶岛以来,东帝汶被殖民和被占领的状态一直持续了400多年。更为不易的是,由于遭受长期的殖民和占领,东帝汶内部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各派政治势力之间激烈的斗争严重制约了独立的进程,亲印尼派与独立派甚至在1999年全民公决后发生流血冲突。
400余年漫漫独立路
1520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首次登临帝汶岛,以开展紫檀木贸易为名滞留在那里,逐渐建立起殖民统治。此后,东帝汶人民便开始了400多年的民族解放之路。
1942年之后,东帝汶遭受了日本的野蛮蹂躏。战后的东帝汶并没有迎来自己的独立,葡萄牙恢复殖民统治并于1951年在名义上将其改为自己的海外省。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声浪中,葡萄牙于1971年给东帝汶以自治权。在东帝汶1975年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之后,各派政治势力于同年先后成立了3个主要政党。这3个分别代表独立、亲印尼和亲葡萄牙势力的政党之间一直进行激烈的斗争,这种状况甚至对如今的东帝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
命阵线1975年11月份宣布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但印度尼西亚随即在12月对东帝汶进行占领,独立革命阵线被迫撤至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76年7月,印尼总统苏哈托签署特别法案,宣布东帝汶成为印尼的第27个省。印尼的占领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联合国大会1975年12月通过决议要求印尼从东帝汶撤军。
独立前夕流血冲突
自印尼占领东帝汶后,其得到了版图扩大的满足,但也背上了沉重的政治、经济包袱。在数万名军人和政府官员常驻东帝汶的情况下,印尼仍镇不住当地独立和亲印尼两派势力的冲突和摩擦。
自印尼军队进驻东帝汶后,当地约有20万人死于暴力冲突、饥荒和瘟疫。印尼军队常受到独立革命阵线游击队骚扰,约有2万人伤亡。印尼曾投入数亿美元开发东帝汶,但难以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
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印尼苏哈托政权1998年垮台,继任总统哈比比同意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选择自治或脱离印尼。在1999年8月30日的全民公决中,东帝汶约44万人参加了投票,其中78.5%赞成独立。但亲印尼派与独立派随后发生流血冲突,约20多万难民逃至西帝汶。
在国际维和部队的协助下,联合国安理会在全民公决后全面接管东帝汶内外事务。2002年4月举行总统选举,东帝汶独立运动领袖夏纳纳·古斯芒当选首任总统。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经历3次严重危机
本报综合报道独立后的东帝汶立即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中国则成为第一个与之建交的国家。然而,此起彼伏的骚乱让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的和平之路显得异常艰辛。在建国至今不到6年的时间里,东帝汶政府就已经先后3次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这些紧急状态分别发生在2002年与2006年的骚乱以及本月的袭击事件当中。
2002年:
学生示威总理住宅遭焚
2002年12月4日,东帝汶刚刚独立6个多月的时候,大约有500名学生走上首都帝力街头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警方逮捕一名学生。他们首先在警察局外抗议,然后又到议会大厦附近游行。由于他们放火烧毁了一家商场并破坏了一家饭店的设施,抗议演变成了骚乱,警方不得不介入。
随后,1000多名暴徒分别袭击了警察总部、行政大楼、警察分局、回教寺院,总理玛丽·阿尔卡蒂里的住宅也遭到了焚烧,整个帝力市处于失控状态当中。
东帝汶政府当天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在首都帝力实施宵禁,从而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这是东帝汶当时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骚乱,至少有5名学生丧生、另有数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