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1月28日发表评论文章称:欧洲国家如果想缩小中欧贸易顺差,同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看中国各省具体情况,加快投资中国内陆的步伐,而不是在北京峰会上发狠话吓唬人。文章原题为:《停止抱怨 开始考察》,全文摘要如下:
欧盟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批评中国的样子,让我想起最近在上海(和别人吃饭)时所看到的一幕:一个欧洲商人厉声斥责看上去像是他在中国的商业合伙人。那个欧洲人敲着他合伙人的脑袋大呼小叫道:“你必须要制定一个计划出来,并且把它落实在纸上!”
与之极其相似的是,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在出访北京的这周里也一直扮演着“讨厌先生”的角色:在中国产品安全问题上大放狠话,指责市场壁垒和中欧贸易逆差,这些都引起了东道主的不满和反驳。
与过去欧盟仅在幕后游说中国以寻求政策改变不同的是,这次它们亮出了大棒。欧洲商人的抱怨声愈演愈烈:监管制度的不透明、侵犯知识产权、贸易手续太繁琐等等。
然而这一切抱怨都逐渐变得空洞和令人乏味。外商们应该知道: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和产品安全等问题上正在努力并逐渐取得了进步。(而也正是外国公司对中国供应商的挤压,使其不得不压缩成本——这是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欧洲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努力将更多的欧洲商品和服务卖到中国去,并且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到欧洲去。这才是修正和中国贸易顺差的最可靠的方法。
欧洲人或许刚刚才开始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需要离开其舒适的据点——中国最顶尖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开始去中国的二线城市创业。
许多持“中国怀疑论”的欧洲人可能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成都(伴随英特尔的入驻而兴起的高新科技区)、重庆(摩托车生产集散中心)和大连(一座IT业正处在上升阶段的海滨城市),和钢铁之都武汉(该城市的兴起部分是基于多样化的光纤生产)。
像上面那样的城市,现正经历着消费能力快速攀爬,房地产真正繁荣和国内外资金大批涌进的时期。与上海这样成本昂贵的城市相较而言,欧洲商品可以从这样的二线城市里找到新的市场,中小型制造商也可以从这里找到更合适的市场。
美国人已经开始向中国内陆发展。一些欧洲公司(主要是法企和德企)也开始将眼光瞄准这片土地。比如说,家乐福,在这些二线城市的分店已小有气候,并据此打响了同沃尔玛的争夺战。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商——拉法基集团,正将其业务向西部转移,顺应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门子也正在西移。
向西部挺进的不只是那些跨国集团,越来越多的富有冒险精神的欧洲小企业也已经在非中心城市蓬勃发展,不管它们是在制造、设计或仅仅是出售欧洲商品。比如在中国西南的云南省省会昆明,就有欧洲小型企业在生产在当地很受欢迎的酒标。
欧洲在加速投资中国这方面则着实应该好好修正一下了。英国在中国的反应就很迟缓。她的经济实力应该说很适合同中国一道发展,但并未得偿所愿。在北京的英国商人们提意见道:在英国缺乏对中国信息的了解机制。而这个问题在其他欧洲国家也同样存在。
英国的最大的零售公司乐购Tesco,在一年前收购了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如今期望能同家乐福、沃尔玛争个高低。
要充分利用中国内陆市场和制造基地,欧洲的官员和企业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当地的公司,但这似乎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这才是那些聚集北京参加高层论坛的代表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
英国代表团在中国参观之后有个有趣的发现:在地方政府,英国官员们普遍发现法国人、德国人或者其他一些国家已经比他们先行到达。可是当他们实际去到公司参观的时候,常常发现原来,他们是第一个到达的。
换句话说,如果欧洲国家想要和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它们就需要用实际行动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看中国各省,而不是在北京峰会上发狠话吓唬人。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