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北京这几天连续举办了多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隆重活动。虽然日本国内政坛刚刚发生变化,依然有上千名来自政界、经济界、文化界的日本朋友赶到北京参加活动。以往大多数中日友好代表团总有一个特点——“高龄化”,今年访华的众多日本代表团却出现了许多不太熟悉的新面孔。
友好七团体访华团中,有三位姓二阶堂的,都是二阶堂进的后代。子辈是二阶堂行海夫妇、孙辈是二阶堂行宜。1972年,时任官房长官的二阶堂进顶着右翼的压力随田中角荣访华,最终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田中角荣的女儿田中真纪子不同,二阶堂进的后人没有涉足政界,行海在东京理科大学当老师,行宜在东京大学念大四。人生之路虽然不同,对中国的喜爱却没有变化。父辈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历程的艰辛回忆和中日友好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传递给现在的日本年轻人。
还有一位叫大平知范,是35年前另一位友好使者大平正芳的孙子。随田中角荣访华时,大平正芳是外相。他就任首相后于1979年12月与中国签订了《日中文化交流协定》,为中日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现在的北外日研中心就是当时设立的,当时它被求学若渴的日语教师们称为“大平学校”。大平正芳故去后,儿子大平裕创立大平正芳纪念财团,支援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学术交流,如今财团已经转到了知范手上。
由此回想今年6月“日中青年世代友好代表团”访华时,团中许多1984年参与过3000青年访华活动的日本人带着孩子。曾在《读卖新闻》做过记者的山田道明就是带着女儿一起来的。在他看来,推进中日世代友好首先要把对中国的感情传给自己的后代,无论后代做什么工作,都不能忘记延续这份感情的使命。
《礼记》中有个典故叫“克绍箕裘”。“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善于冶金的人家,父兄总是修补破损工具,孩子看多了也会想去“补”,往往会成为续补兽皮做成皮袍的工匠;善于造弓的人家,父兄总是把兽角、硬木弯曲来做弓,孩子看多了也知道“弯”,往往会成为弯曲柳藤编制簸箕的工匠。35年前,先辈们为恢复邦交呕心沥血。如今中日交流空前活跃,友好深入民心,但是消除历史隔阂、化解两国摩擦等都是摆在后辈面前的艰巨任务。35年过去了,友好使者的后辈们不断探讨着做友好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重点,唯一不变的是推动两国友好的信念。中日友好事业需要“克绍箕裘”这样的子承父业。
(来源:人民日报 曹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