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评论>国际时评
《纽约时报》:爱国与新闻自由孰轻孰重

[ 2006-06-29 17:13 ]

 

环球在线消息: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纷纷披露美国政府以反恐为名,在9·11事件之后,由反恐部门与财政部官员合作,向掌握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800家金融机构交易数据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总部位于比利时)索要转账交易数据。6月26日,白宫点名批评《纽约时报》,称其破坏了长期以来的战时保密传统,美国总统布什甚至用“可耻”来形容媒体的泄密报道。就此,《纽约时报》6月28日发表题为《机密、爱国和媒体》的评论文章,摘要如下:

在过去一年中,《纽约时报》已经连续两次刊文披露布什政府的秘密反恐项目。每一次,该报不是被批评缺乏爱国热情,就是被指责在帮助恐怖分子,甚至有人宣称应该根据《间谍法案》把《纽约时报》送上法庭。

如果说,美军驻地的消息惨遭泄露,会影响到某些人的安全,这一点我们是同意的。但是Swift的报道与此截然不同。难道说,如果没有Swift消息,恐怖分子就不会知道自己在转移资金会遭监控吗?当然不是。实际上,9·11事件以后创设的、负责监控“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个联合国团体在2002年曾建议称,其他国家应该效仿美国,也对Swift可疑转帐进行监控。这个消息是对外公开的,有心人一看就知。

尽管如此,不过,既然政府宣称这条消息不宜公开,那么就需要认真对待。在《纽约时报》的历史上,编辑曾几次决定不报道他们所了解的情况。最近,由于考虑到政府的反对,《纽约时报》虽然早在一年多以前就知道布什政府秘密监控境内通信的消息,但在隐瞒了一年之后,才将其公诸于众。

我们的新闻部门同事认为,除了特殊情况以外,记者所了解的全部重要情况都应该让民众了解。他们尽量不根据政治需要来做出决定,例如不以消息对政府是否有益来评判是否值得报道。难道说,有人为了从政治上伤害布什政府,就想方设法阻止恐怖分子转移巨额资金?这种说法当然是不靠谱的。

对我们来说,Swift是美国目前一个令人担忧的模式的组成部分。自从9·11事件以来,布什政府已经提高反恐戒备,并以此为接口大大提高行政权,使之免受正常的检查,免受三权分立制度的制约。与监听国内通信项目一样,Swift项目也已经进行多年。除了行政部门本身制定的规则以外,这个项目没有得到任何其他限制。就我们看来,这种情况应该被政府其他部门以及公众知晓。

新闻自由在美国宪法中占据中心地位。正是有了新闻自由,公众才能够获得必要信息,才能促使政府避免走上歪路。我们坚决拥护这一原则,哪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被打上“不爱国”的标记!

《纽约时报》同时在文中指出,该报新闻部门和评论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这场风波中,评论部门并没有被卷入。这样,评论部门可以以非常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件。不管事主是哪份报纸,《纽约时报》的观点将是一样的。

(王建芬)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