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图)

2009-07-15 08:44:04
我来说两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今天上午,参加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青海行的各位媒体朋友来到了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图)

丹噶尔古城牌坊郭晓华/摄

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图)

俯瞰丹噶尔古城老街郭晓华/摄

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要地,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丹噶尔古城是茶马商都。盛唐时在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宋代为丝绸南路商衢,明清时“茶马互市”从日月山下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清末民初丹噶尔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据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茶马互市”年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超过了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后来,京、津、沪、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的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斯、瓦里等八大银行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是名符其实的“兵城”。

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环球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环球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环球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