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江源遗憾的是,三江源因为路途遥远,加上海拔较高,初上高原的人不一定适应,所以各位不能前去。我估计各位到了青海,对三江源可能更加向往,所以在这里特意做一点介绍。大家知道,三江源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玉树州境内昆仑山腹地的姜亘迪如冰川,黄河发源于青海果洛州“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澜沧江发源于昆仑山主峰脚下的青海玉树州治多县境内。据统计,黄河49%的水量、长江26%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从青海流出。大量清澈纯洁的源头活水,哺育了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支撑了黄河、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江源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既有星罗棋布的内陆湖泊,又有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流,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
如果你遨游在青海的蓝天白云间,俯瞰眼底,你会发现,在青海这片雄踞世界屋脊的高天厚土上,大自然以其大手笔、大气魄书写的壮观,构筑的奇绝:被誉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脉横空出世,横贯青海全境,由它派生出的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横亘于南北两翼,烘托出一种无与伦比的雄伟气势。这些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雪峰耸立,冰川广布,正是这些山的王国造就出了“江河之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三江源的生态在不容回避地退化,三江源生态的保护成为全中国必须面对的历史考题,更是青海人民的历史使命。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国家立项的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在实施这一浩大工程的基础上,国家又将三江源地区列为自然保护区,这应该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
三、夏都西宁如果你对“夏都”这个叫法还比较陌生,或者说你一到西宁,强烈地感受到了西宁的凉爽,那你就认同或者说是记住这个称谓吧!西宁地处湟水谷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这里夏季平均气温17到19摄氏度,气候宜人,不愧为消夏避暑的胜地!2002年,根据西宁历史发展、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集人民群众的智慧,西宁市提出了打造“中国夏都”的品牌战略。“中国夏都”作为省城的城市品牌,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海内外的认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青睐。 西宁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通讯的中心。正在崛起为青藏高原区域化中心城市,伸向遥远雪域的天路--青藏铁路就是从这里出发。全市总人口210多万,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城市,其中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多民族、多元文化和移民色彩赋予西宁人乃至青海人包容、开放、热情的性格特点。
著名古刹──塔尔寺 塔尔寺距离西宁市仅25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由于寺院规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成为人们游览参观藏传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塔尔寺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佛学、藏族历史、文学、语言方面的文献图书。此外,塔尔寺的酥油花、壁画(唐卡)、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誉满藏区。
冠军摇篮──多巴训练基地
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被称为“金牌铸造工厂”和“世界冠军的摇篮”,以特有的海拔高度、地理环境等优势,为我国田径运动迈上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地现有各种室内外训练场25处,从1986年以来,国家自行车队、国家竞走队、中长跑队、马拉松队、射击队、游泳队、“马家军”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体协的各类体育项目的运动队先后到多巴基地进行高原训练,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邢慧娜等体育名将都在这里进行过赛前集训。曾在多巴基地训练过的运动员共获得了5枚奥运金牌,50余枚世锦赛、亚锦赛等国际赛事的金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四、“大美”青海,河流纵横,物种多样,是世界生态的独特之地。
青海不仅是中国生物物种形成和演化的中心之一,也是世界气候变化的前哨,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这里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但对中国、对东亚甚至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全球第一个大陆型的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就建在青海境内。
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近年来,我们宁可牺牲一些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停止了矿产资源开采,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尤其是自2005年国家实施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再造“中华水塔”大美山川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五、“大美”青海,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青海自古就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枢纽,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域内文明和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荟萃传播的桥梁。
据史料记载,从洪荒年代起,青海在人文历史等方面均占有西部文化圈中的重要位置。从挖掘出的旧石器来看,三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以及广泛分布于河湟地区的卡约土著文化等遗迹,展示着青海灿烂的古代文明。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6个主要民族,其中撒拉、土族为青海所独有。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融和,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可以说,青海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青海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这里的各族儿女能歌善舞,勤劳智慧。高亢奔放的“花儿”,风趣盎然的“社火”,舞姿婆娑的土族“安昭”,激越真挚的撒拉族“新曲”,清脆婉转的藏族“拉伊”,以及喜气洋洋的回族“宴席曲”,久负盛名,令人流连忘返。
享誉世界的中国手工藏毯,主要产地就在青海,我们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藏毯展览会。世界上唯一一座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也在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