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选举并不顺利。在第一轮选举中,伍尔夫仅获600票,次轮投票也只增至615票。无奈,只得进行最后一轮投票。按规定,第三轮获简单多数者胜出,即,谁的得票多谁当选。此时,约希姆森和雷尼克宣布退选,只剩伍尔夫和高克进行角逐。最后,伍尔夫得票625票,战胜获494票的高克。
当天的选举从中午12时一直延续到晚上9时多,创了德国总统投票选举的最高纪录,会议主持人甚至不得不宣布,将原计划选举后进行的晚餐提前到第三轮投票的间歇进行。
对执政联盟的打击
联邦总统作为国家元首,虽然在德国是荣誉性和象征性的职务,但此次选举仍然有不同往常的政治影响。
伍尔夫今年51岁,律师出身,长期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以温和及善于协调而著称。70岁的高克因曾担任过处理原东德安全部档案的机构负责人,在现在的德国也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德国电视一台在一篇评论中说,高克毕竟属于历史性人物,而年轻的伍尔夫所关心的事务代表了未来,所以伍尔夫的中选对德国是一件好事。
但是,人们不能不注意到伍尔夫中选的深层原因,即党派政治的影响。克勒辞职后,默克尔迅速确定基民盟政治家伍尔夫为候选人,这个过程在很多人看来过于仓促,只是为确保默克尔自身的权力和本党利益。而社民党和绿党却出人意料地推选了无党派人士高克,在某种程度上占领了“道德制高点”,这一“奇招”在执政联盟中成功地打入了“楔子”。由于选举是无记名投票,按规定可以按投票人意愿“自由”进行。于是,这种“自由”演变成了对执政联盟,具体地说,就是对现总理默克尔的某种“清算”。执政联盟中的自民党,在选举前就有4人声称将不选伍尔夫,而选高克。从投票情况看,最多时,执政联盟的代表约有40人之多没有投伍尔夫的票。《明镜》周刊的一篇评论认为,这说明,默克尔对形势“完全错判”。
事实上,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去年秋天执政以来危机不断。先是因阿富汗战事“情报失误”导致前国防部长辞职,后来黑森州州长、基民盟副主席科赫宣布辞去所有党政职务。执政联盟在处理希腊债务危机和参与7500亿欧元救助机制上连连“失分”;在至关重要的北威州选举失利,失去联邦参议院多数地位。执政三党在经济政策上的争吵频频发生。多次民调显示,执政联盟的支持率现正处于去秋以来的最低谷。德国《世界报》选举当天发表对政治学家、默克尔传记作者格尔德?朗古特的专访,朗古特指出,伍尔夫的不顺利当选是在为默克尔的执政错误“受罚”,而且这预示着默克尔和执政伙伴自民党主席、副总理韦斯特韦勒的权威性将严重受损,政府的执政将更加困难。
(来源:人民网 编辑:于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