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们喜欢利用夸大事实和制造耸人听闻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但也容易误导舆论对事物本身判断。中国增持日本国债不过是“中国正在分散投资其外汇储备”的一个正常的举动,“中国今年买入的日本国债数额算不上巨大,仅占该国外汇储备总额的0.6%”,被解读成“中国兴致勃勃地往枪口上撞”――在分析家眼中只看到了“树木”却看不到“森林”。
增持任何一国国债,从国家层面看,不可能像分析家“自我想像”地认为“中国愚蠢地往枪口上撞”。在中国今年头四个月所买入的日本国债中,有96%属于期限不到一年的短期国债。这表明,“中国的这一投资更多是出于流动性考虑,而不是对日本的财政政策表示出信心”,中国大量增持短期国债纯属避险――中国必须在欧洲金融市场的动荡的4、5月份中寻找短期避风港,即减少对欧元资产的投资,转向包括日元在内的其它货币。但这也被分析家解读成,“只有一年脱套,危险至极”,令人无语。
从国家经济智囊对政策的影响力上看,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应对以及本轮国际金融风暴的应对政策可圈可点,大方向上并无昏招,特别是在外汇增持方面,通过外汇增持不断地调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尽管在信息透明方面并未达到公众期待的开放程度,但恰恰是信息的不平衡也达成了国家意志在经济决策方面的执行力。必须承认,国与国之间大量信息的时时交换如同“森林”般复杂,不可能被分析家完全获知,只见“树木”式的大量不负责任的观点出炉后,显得可笑的同时也诱导了坊间舆论对经济形势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