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针对高企的CPI数据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但是,他认为,就此提出“通货膨胀已成定局”缺少数据支持,禽肉蛋、粮食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市场微观供求层面的失衡有关系,并不能构成对宏观经济稳定趋势的影响。
高善文认为,今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达到3.2%,6月份同比增长4.4%尽管出于意料,但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核心CPI没有太大变化,同比上涨1%,非常稳定,没有表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
高善文说,猪肉价格现在才涨一倍,电力供应也没看到2003年那样的拉闸限电,还看不到铁路运输紧张,而且对外贸易的顺差还这么大。如果说影响,那就是影响了低收入者生活和福利,影响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高善文说,从数据上看,PPI还在下降,下降了2.5%。大的原材料、燃料、电力购进指数也在下降,从此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压力在减轻,在下降。这个领域之所以会形成这个局面主要是国际性的,国内范围内PPI都在减速,都在下降。PPI代表的是贸易品的价格,至少同比涨幅全球都在降,中国跟随这个趋势也在下降。接下来的下降表明,原料价格也在下降,表明通货膨胀率在减轻而不是相反。这和我们此前做出的预期是一致的,而且让人感到很舒服的。
那为什么主流的声音都在喊“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已经来临”呢?
高善文说,那可能是没有仔细阅读CPI结构的原因。价格层面最值得重视的是第三产业的价格指数加速上升,这跟猪肉、蛋的价格上升两者具有很重要的联系。第三产业基本都是非贸易的,它的加速上升也是一个意外。尽管这个指数的上升去年四季度已经暴露出来了。做这个数据的分析,需要日后回头看数据,现在不一定拿得准,现在看,很可能跟土地、房地产价格加速上升有关系。
高善文认为,土地、劳动力、房地产等要素价格的上升,推动了非贸易的价格在加速上升,从去年四季度持续到现在已经三个季度,并高于可贸易部门价格水平的上升。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在升值。非贸易部门相对贸易部门在快速涨价,竞争力就在下降,汇率就在升值。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在价值层面上被系统性地反映出来。
高善文说,非贸易价格的上升可以纠正对外经济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不升值就必然发生通货膨胀。不过,导致的因素不是贸易部门,而是非贸易部门,这个趋势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
中国面临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现在才在非贸易部门价格上系统性地表现出来?高善文认为,目前原因不可知。如果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可以做出预测,非贸易部门的价格上升表现会持续一段时间。
在对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时,高善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那就是要关注“银行主动的信贷创造与资产重估”之间的关系。
在高善文看来,支持资产重估有两个重要的力量,一个是贸易顺差的增长,一个是银行主动的信贷创造。贸易顺差的影响已经被市场参与者广泛认可,但是银行主动信贷创造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却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独立力量,其影响可以清晰地识别。
它显示,主动信贷创造对资产重估而言是独立于贸易顺差的推动力量,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对外失衡的建立,不亚于贸易顺差的增长;在有些条件下,主动信贷创造的作用比贸易顺差的作用甚至要更大。
高善文认为,中国的内外需求现在可能都在孕育着再次加速上升的动力,受此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的回落过程将很短暂,程度也很浅,并很快将再次加速上升;尽管这会增加进一步宏观调控的压力,但如果银行的主动信贷创造过程没有被破坏,看起来宏观调控对市场的影响将会很短暂。
(作者:李明瑜)
(作者供本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