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在俄日美等国最新的调查结果,对中国保持好感者比例在这三国大约在30-40%之间。分析这种低好感度的原因并不难:中国在世界各国民众中仍旧保留着多半属于旧时代留下的片断印象,而甚少获得有关中国的鲜活认识。如有大约7-10%的欧美人把金日成当成今日中国的领导人,如果你发现居然还有5%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的经济还要靠俄国的援助,10%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人现在还在流行穿文化大革命时代的军装,你会对这些国家的民众中对中国存留偏见还感到奇怪吗?
不管怎么样,偏见依然在流存。今日的美日,有关中国的新闻多半仍然是负面的,不是发射导弹,就是不良人权记录;即便是友好的俄罗斯,新闻中有关中国负面的社会报告与中餐美味介绍仍然是主要的关于中国的信息。指望这些国家的新闻媒体编辑改变他们的编辑思路吗?No
way,媒体作为产品,它的主导者需要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他们不会甘冒违逆受众主流偏好而充当"舆论引导者"的角色。这样,中国的负面印象似乎注定要流传悠久了?!
鉴于美国的帝国主义形象,美国肯尼迪总统时代开启了一项"国际访问者计划",这一计划在早期由美国新闻署主导,目前已转由国务院负责。该计划面向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每年遴选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文化、媒体、教育等领域具有领导者潜力的精英分子,资助他们到美国去访问他们所想见识的任何人和任何地方,美国政府委托专门机构(目前一家名为德尔法的独立机构承担主要的运作事务)全程安排,提供翻译陪同,费用由美国政府的官方专项资金项目全额提供,其中这一项目在中国的每年受邀者达到百余人。在2001年由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主办的项目访问者联谊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几乎在所有领域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大多是今日中国的强势话语权者,美国人通过影响中国的社会精英和舆论领袖,从而使他们成为影响中国人看待美国事物的辅导者。这种精英营销理念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一下吗?
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考察:其一,推销一个国家是一种整体营销,国际访问者项目的受访者在短短一个月中可以对美国社会多层面的介入,甚至超过了一个在美国有过10年生活经验的绿卡中国人,因为你第一次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围绕某个主题,深入到你可能从无机会深入的地方,从格林斯潘本人、美国的黑人社区、环保运动组织、监狱、大学校长办公室,到艾滋病治疗中心、电视台主持人、总统候选人、华尔街顶级投资商。这里,你是节目的编制者,而组织者只是带你来实现这一点,你感到这是宣传或者很虚假?其二,受邀者不只是那些对美国的"友好分子",而包括立场复杂的各方面人士,实际上原来对美国颇有成见者回来的现身说法,比本来的亲美分子更具说服力。这其中的做法颇值得我们某些惯于使用简单敌友分别而决定交往与否的政策人士去认真玩味。
销售中国的技巧也许与销售美国还颇不相同,试举其三:其一,许多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政府行为素有偏见,因此国家营销行为似应由更具民间色彩之机构为之;其二,营销中国是一长期之功,短期观感上颇不利于中国之国际精英不在少数,而借助于长期友好之沟通与交流,则可收渐进感化之效;其三,在营销中国中的投入,不仅包括对于国际社会的精英营销,还有对于中国社会精英的国际行为规则的教育,且不谈普通国人在国外访问场合的不够入乡随俗,中国高级官员、企业家、社会名流在国际交流中之修养、作派颇令别人为之侧目:大声喧哗、到处咯痰、随处抽烟、胡吃海喝、不守路规等等,即令中国目前稍有发展之功,而不少中国社会"精英分子"之具体而粗俗、放肆、无知的做派,可颇令在国家营销方面的不少投入付诸东流,此不可不察。国家营销,国家可为之,但社会的精英如果没有尊严的自觉,则国格自受累于人格之不足,这种自觉的醒悟甚至较之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口号更利于国家之国际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