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老大难” 改革再发力
按现行的“分灶吃饭”,分税制的财税体制,各方利益该如何分享?一方面,滇中各地政府出于财税考虑,都希望企业到自己的地盘上落户;而另一方面,企业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哪里能赚钱,哪里效益最大,企业就去哪里。”如果企业注册地在昆明,其他州市为企业生产提供了更低的地价与更优服务,却带不来财政税收,又该怎么办呢?
《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区域内相邻地区间共建共管模式,研究制定跨行政区托管园区及产业链建设的利益分享办法”。滇中城市经济圈这盘一体化大棋,包罗了各方利益与诉求,怎样在各方利益间找到平衡与做出抉择,让行政推动让位于市场,就看各方如何大胆探索,打破行政区束缚,避免因受到权力边界的束缚、利益壁垒的分野,而导致以邻为壑,各自为政,最终阻碍经济圈内各城市的相互重叠、渗透和融合发展。
从“钱”的问题来看,《意见》明确,“省级财政预算安排14亿元,重点用于区内互联互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示范带动园区建设、重点产业培育和一体化发展融资平台建设”;“形成中央、省、州(市)三级财政支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研究建立滇中银行,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和社会资本来滇中城市经济圈投资兴业”。
以上资金来源包含了3种类型:一是财政资金,二是金融资金,三是社会资金。然而,财政资金仅是“撬动”作用,金融资金也是稀缺资源,能挑起大梁的显然只有社会资金投资一项了。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固然必要,但从国内外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就本质而言,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行政仅只是起到规划和引导作用。
一个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圈,一定是一个能自觉吸引市场各要素主动配置的区域,具有这种“吸力”需要滇中各方深化改革,形成政策合力,改变原来“割据一方”的传统治理模式,变“诸侯经济”为融合经济,并在审批、融资、用地、招商引资及共建共管等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进行改革突破,对准那些长期推不动的‘老大难’问题,不回避、不拖延,勇于担当、敢于碰硬,共同构建平台、营造环境、培育市场、谋求发展,打造一个“形神合一”的滇中一体化城市经济圈。(完) (记者 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