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源派出所:调整警务机制 警力随着警情走

2014-12-12 11:19:18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打印文章  

人民网昆明12月12日电(李发兴)“警务机制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提及警务机制调整,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梁源派出所所长袁鉴告诉记者,随着辖区治安实际的不断变化和公安工作的不断发展,原来的警务机制在运行中显现出诸多弊端。

2014年1月,梁源派出所开始调整警务机制,取消了原来的巡逻防控中队、新组建了治安中队,调整了社区民警、内勤、勤务指挥、刑侦等警种的值班方式、职能职责、警力配置和运转模式。

袁鉴说,在总警力不变的情况下,参与24小时值班的警力由以前的28人调整为现在的39人,盘活了单位时间内的可用警力数,对当前治安、反恐形势下的警力需求和安全需求而言,无疑是个更有效的保障。

在调整前,梁源派出所巡逻防控中队共有9名警力,刘茂春就是其中的一员,主要工作是负责巡逻车的运转和卡点值守。每次接班以后,刘茂春和他的同事就开着车出去。“因工作单调,时间一长,其他的业务也变得生疏了。”刘茂春说,为了省事,即使是一些可以在现场处理的案子也会把相关人员带回派出所交给值班民警处理。

据民警介绍,巡逻防控民警实行的是定车定人24小时滚班制,要保证巡逻车正常运转,这些警力不能参与其他的工作,常常会显得独立于集体之外,与其他警种深层的交集互动也比较少。

现在,刘茂春大概8到10天才会轮到一次开巡逻车,其余时间就会轮换到其他岗位。刘茂春说,虽然现在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每个人的综合业务能力也有了提高。“不值班开巡逻车的时候,和家人的生活节奏还能保持一致。”

原来巡逻防控中队民警调整为治安中队民警,“既有事可管了,也不是‘二传手’了。”袁鉴告诉记者,近50%的警力调整到治安中队,承担了值班的刑事案件接处警和初步受理工作、治安查处工作、绝大部分除社区纠纷和求助外的值班事务性工作。

据统计,今年1月至12月,梁源派出所共接到警情6423起,其中治安警情4910起,占总警情的76.44%,远高于刑事警情数。

调整前,黄浩宸是刑侦中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由于治安案件较多,除了办理刑事案件外,还得参与到治安案件中。“有些案子在现场就可以处理好但又带回所上的,不仅办案效率低,老百姓对民警的意见也很大。”

派出所领导层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刑侦中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办案队。”袁鉴坦言,不少刑侦民警认为自己破不破案没有关系,关键是接待好值班中的刑事案件、走好程序、办好现行案。

在此次警务机制调整中,梁源派出所按照警力随着警情走的原则,将原来13人的案件办理中队调整为6人的刑侦中队,每日轮班专司侦查、研判当天的刑事案件。

“刑侦警力从一般的值班事务限制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学习并开展专门的刑事研判、侦查。虽然警力减少了,但工作效率却提高了不少。”袁鉴介绍,截至目前,梁源派出所共接报1513起刑事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5起。

而社区中队和内勤中队虽然人员调整不大,但工作内容和形式也变了不少。袁鉴介绍,在调整前,社区的矛盾纠纷基本由值班组处理,而社区民警却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而调整后,社区民警负责社区日常工作、并且常驻在辖区内的综治服务站,每天24小时就近处理纠纷调解、社区救助等工作。

由于内勤民警缺乏一定的侦查工作经验,难以融入研判工作中,只是参与一般的统计分析,具体能花在研判的时间不多。而调整后,内勤民警在负责日常内勤业务同时,还开展值班期间的勤务指挥,“工作更专职化,有助于民警熟悉派出所具体业务,促进警种协作。”袁鉴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新机制运行近一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要加大研究力度,在磨合中寻找不同情况的解决办法,要推进传帮带,加大培训和督促力度,增强刑侦民警侦查、研判意识和行为,加强网格化建设,进一步研究警力配置、装备配备、协警配备和其他综合调配,以逐步完善整个新机制。

编辑:张少虎 标签: 警力需求 梁源 警务机制 警情 值班方式

精彩热图

陕西明秦王墓文物被垃圾包围 系全国文保单位

南京:迎接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