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年内再分1万套保障房 解决4万人住房
保障房推行绿色建筑标准
保障性住房是市委市政府解决百姓住房难的重大举措,投资大、规模大、工期紧、任务重。昆明市住建部门在每年年初就提前开始谋划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思路,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及时下达计划任务,对各县(市)区及相关责任单位的建设任务进行了明确。建设任务正式下达各县(市)区后,按照一对一联系制度,加大工作督促力度,及时对所有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实地查看,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对进展缓慢的县区下发通知书,督促加快项目推进,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此外,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际,昆明市开拓思路,把城中村改造中的回迁房建设列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项目,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认可。通过采取建立城市棚户区改造储备库模式,把符合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项目先行列入昆明市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项目达到土地交易完成,并启动建设后,再列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计划,即积极推进了我市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又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我市棚户区改造做到100%开工,按时完成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将保障性住房建成让群众满意的“放心房”、“安心房”,在加强对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昆明市在保障房建设中积极推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从而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让居住者感到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
目前,大漾田吉惠园项目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审,获得了西南地区首个保障性安居工程绿色三星称号。昆明市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果,还得到了住建部的充分肯定。在住建部推行的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由昆明市牵头研究西部温和地区绿建标准,研究成果得到了编委会的认可,在住建部下发的《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正式文本中充分采纳了昆明市提出的意见建议。
建立动态监控模式
为保证保障房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分配公平公正公开,昆明市今年还对原有分配流程进行了调整,在主城八区建立了公共租赁住房“一审三公示”制度,即通过街道办事处、区住建(保障)部门便民服务点受理,市住建(保障)部门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审核,街道办事处、区住建(保障)部门、市住建(保障)部门同步进行公示,申请、审核周期由原来的2、3个月缩短为22个工作日,减少审核过程占用的时间,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便民利民。
此外,在分配过程中,大力推行信息化系统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价格信息、收入信息、住房信息、个人信息、信用信息为中心的“五位一体”的保障性住房信息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与公安、民政、社保、公积金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同时积极推广住房保障卡模式,形成了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申请、分配、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综合性住房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平台。
通过建立动态监控模式,对申请保障家庭进行多部门数据比对,对已保障家庭进行年度复审,实现对保障对象的动态化管理。自2011年以来,对年审后不符合条件的324户家庭下达了《昆明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取消住房保障资格通知书》;对审计查出违规享受住房保障的138户家庭和3个企业违规使用的21套保障性住房情况核实后进行了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