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在苍洱之间
12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中国城市特刊——大理篇
大理新城鸟瞰。
努力建设美丽幸福宜居新家园
大理学院:融四海文化,建设云南教育桥头堡
大理,这颗镶嵌在苍洱之际的明珠,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是山清水秀、生态优良的美丽家园,是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多年来,大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社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一个美丽、幸福、宜居的新大理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保护优先
永续美丽大理
远处洱海碧波荡漾,近处翠绿的水生植物间,鹅黄或粉红的睡莲开得正艳,位于大理下关的洱海月生态湿地公园面积近千亩,是一个风景宜人、闹中取静的好去处。随着洱海保护建设的推进,营造并新建了环洱海58公里湖滨带,以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入水口为重点的13块、1万多亩人工湿地相继建成,洱海“自然之肾”更加强健,而这些湿地在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洱海、为大理增添了更多的迷人风景。
洱海清,大理兴。大理的美,美在洱海。洱海水质已连续10年得到持续改善并总体保持在Ⅲ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在继续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大理启动了“2333计划”,即围绕到2015年末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的目标,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三大重点工程”(200个村两污治理、3万亩湿地建设、1亿方清水入湖)。此外,大理全力推进“森林大理”建设,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8.6%,州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
大理严格执行《洱海海西保护条例》和海西保护“新六条”,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海西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开展生态州、生态县和园林城市创建,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深入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绿化美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乡村环境。
生态是大理的美丽之源,而文化则是大理之魂。大理的魅力在于良好生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合。大理的山水、气候、人文、风情叠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诗意栖居。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人“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历史名城生机蓬勃,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大理人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走生态和文化融合之路,全力推进苍洱旅游综合改期试点工作,实施大理古城改造提升、打造环洱海旅游休闲带、加快推进苍山深度开发等工作,把大理市建设为国际化休闲度假城市和滇西游客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