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力争6月完成“30万农民进城”年度目标
【核心阅读】农民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其实质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转移到城市的“新市民”平等享受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
去年11月,省、市“农转城”工作会议以来,昆明市迅速动员部署,制定配套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宣传培训和目标责任“五到位”,全市“农转城”工作起步稳、见效快。截至今年6月8日,全市共计转户26.5万人,完成全年转户任务的83.8%。
日均转户1万余人
全市共计转户26.5万人,完成全年转户任务的83.8%
“放宽城镇户籍、同享城乡待遇、明晰产权归属、自愿有偿转变、突出转户重点、全面协调推进。”是昆明市创造性提出的指导性意见。5月份以来,仅仅20余天,昆明市转户人数就突破了20余万人,日均转户1万余人。截至6月8日,转户人数已经达到26.5万人,完成全年30万转户目标任务的83.8%。其中,4家责任单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官渡区7.25万人、呈贡区2.05万人、安宁市2.01万人、东川区0.76万人;8家责任单位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盘龙区3.16万人、度假区2.61万人、经开区2.37万人、西山区2.16万人、五华区2.14万人、高新区1.57万人、富民县2042人、阳宗海管委会424人;而倘甸两区管委会、宜良等7个县(管委会)未完成“农转城” 阶段性转户目标任务。
“在总结和发扬前一阶段‘农转城’工作好经验好方法的基础上,将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力争6月底前全面完成30万‘农转城’年度目标,年底超额完成‘农转城’工作任务。”昨日,昆明市市长张祖林在昆明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上表示。
保障合法权益
农村“五项保留”和城市“五项保障”无缝对接
稳定和维护转户居民原有权益,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是昆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落实“农转城”权益保障的重要举措。
昆明市从住房、土地、林权、社保、教育、医疗、计生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对农村转户居民的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把惠民政策全面执行到位,切实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转户进城居民真正带着资源、带着资本、带着权益、带着尊严进城。坚决防止因保障不到位、政策过于原则、措施过于刚性、甚至损害转户群众权益等原因,造成群众对转户政策产生怀疑,引发集体回流农村的现象发生。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维护好转户居民原来在农村享有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集体经济分红“五项保留”权益,实现好转户居民在城镇的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五项保障”,切实解除转户居民的后顾之忧,尽快让转户居民享受城镇社会保险和公共服务等各项待遇,做到农村“五项保留”和城市“五项保障”无缝对接,真正为转户居民盖好城乡“两床被子”、保留农村“五件衣服”、穿上入城“五件新衣”,让转户居民在城镇生活得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大胆探索完善保障转户居民各项权益的实施办法,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政策差异,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
明确转户重点
凡符合条件的本市农村居民可一步到位转为城镇居民
在转户区域上,昆明市把主城5区1市、3个开发(度假)区及各县城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作为重点区域,凡符合条件的本市农村居民可一步到位转为城镇居民。在转户人群上,把城中村、“四退三还一护”区域、水源保护移民区、3个开发(度假)区和城镇规划区内的农业人口作为转户的重点群体,优先解决好失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优秀农民工、专业技术人员、投资兴业人员等人群的转户工作。在转户方法上,做到户改政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按照规定程序,实施就地整建制转户。开辟绿色通道、24小时值班等方法,及时办理好符合“农转城”条件的各类人员的转户工作,确保凡申请者均有答复,凡符合条件者均能尽快办理。依托公安部门的“农转城”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记录转户人口的户籍、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土地、生活轨迹等信息。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面建成涵盖全市各级各有关行业的城乡统筹改革信息系统和综合数据库,确保转户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为全市“农转城”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
昆明市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多方筹集资金,按时足额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转户工作顺利开展。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存量积极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将城乡统筹改革,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作为今后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认真测算、全面评估未来一段时期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居民权益保障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切实加大对城乡统筹改革的投入力度。(记者 余红 龙舟)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