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火“烤”问原始的“人防”战术

3000多人连续作战,奋力扑救烧到安宁的森林大火 张玉杰 摄
3月22日18时,经过军警民3400多人的协同配合、连续作战,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3月18日发生的森林火灾安宁王家滩村东北线火场的明火已经全部扑灭。这场烧了4天4夜的森木大火使2200亩山林遭到损毁,至少两个村庄、300余户村民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连续3年大旱,使云南森林火灾发案率呈迅速上升趋势。今年头两个月,云南省森林公安局已立案的森林火灾案件就超过了100起。
业内人士总结和反思称,如何解决森林防火的科学技术问题,才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尽快推进森林防火科技研究与开发,推广运用计算机网络、3S(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卫星定位)、无人机等航空探测技术,形成天、空、地综合观测系统,提高森林防火整体科技水平。
扑火队员被火“牵着鼻子走”
3月18日17时25分,玉溪市易门县六街街道办事处二街村委会东山水库一带燃起了熊熊的森林大火,易门县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扑救。
在这次扑火战斗中,森警、武警、消防和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共投入了近3000人,不舍昼夜地连续作战。指挥部调集工程机械13台、消防车31辆、灭火弹3000余发。不仅如此,国家林业局西南航空护林总站调集了M-26直升机合计飞行7架次,洒水27桶约220吨。这些直升机的租金为每架每小时5万元。
据了解,由于森林防火人员配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森警和专业扑火队员几个月来神经高度紧张,被火“牵着鼻子走”。一些森警战士3天内连续3次到两个地方灭火,每天直到半夜12点才吃上晚饭,睡眠不足4个小时。
护林员平时每月只有45元工资
面对一场大火后留下的满目疮痍,昆明市某县林业局局长宋磊(化名)形容自己“欲哭无泪”。
每年的森林防火戒严期,这位局长的压力超乎想象。从去年底进入防火期以后,县里采取了非常规措施,每个政府机关挂钩一个乡镇,保证每天有一至两人参与到挂钩点的防火工作中。并投入600多万元组建了95人的专业扑火队,每个乡镇都签订了责任书,严管野外用火,在重要地段设卡堵点,对每一个进林区的人员发放告知书、没收火源,同时登记名字、身份证和车牌号。除了800多名专业护林员以外,交通路口、坟山和人流量大的地方24小时都有专人看守,“每天3000人在山上盯守”。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今年已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森林防火,但仍然捉襟见肘。
由于资金有限,护林员待遇微薄、设备落后、后继无人。宋磊说,护林员的薪酬由“天保工程”资金解决,平时每个月只有45元,每年12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的森林防火期内,每个月也只有300元左右。他们每个人只有一顶民政部门配给的帐篷,没有望远镜,没有对讲机,巡山完全靠步行,发现火情只能用手机报告,然后飞奔过去将火扑灭。“防火的面实在太宽了,我们只有用最原始的方法严防死守。”宋磊说。
“人海战术”是目前云南省森林防火的主要措施,从今年1月以来,云南各级财政共投入森林防火经费1.8亿元,上岗8.3万多名护林员,设置检查站5109个,大大超过去年。
“人防”救灾模式应尽快改变
采访中了解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的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体系还很薄弱,特别是火灾预防和监测成了目前森林火灾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目前,国内的火灾监测和灭火指挥工作主要采用人工瞭望台、飞机巡航巡视、卫星监测、直升机指挥、灭火等手段。但现状是直升机数量少,飞机载量小,尤其是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更少。
北京国遥博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办事处主任姜震说:“目前,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定位系统结合的森林火灾快速监测与评估技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普遍采用了遥感技术,特别是具有实时传输信息能力的无人机系统。”
姜震说,无人机可以全天候在空中对林区进行勘查,具有自动监控、烟火准确识别、火点精确定位、火情蔓延趋势推演、扑救指挥的辅助决策、灾后评估等多方面功能。
“森林火灾发生时火场上空能见度极低,即使是航护飞机能到达火场上空,观察员也无法详细观察到地面火场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又存着安全隐患。无人机能够克服航护飞机的这一不足。”姜震说,通过搭载摄像设备和影像传输设备,无人机可随时执行火警侦察和火场探测任务。地面人员通过接收来自无人机的微波信号,随时掌握火场动态信息,使灭火指挥部门迅速有效地组织、部署灭火队伍,提高灭火作战效率,防止救火人员的伤亡。
据悉,无人机系统对气象的要求低,没有人员安全的风险,可以执行夜航任务,可以组合成空中飞行监控系统,可在大范围多个森林区域进行防火侦察,且不需要机场、飞行员及飞机保养等费用的支出,使用和维护成本很低。一套“机-机-地系统”需450万元,“一个县都用得起”,使用年限10年,每年的维护费15万元,操作团队仅需8人左右。
“政府部门应尽快改变原始、被动、低效的‘人防’救灾模式,运用高科技手段,变有灾为无灾、变大灾为小灾已成为森林防火工作一项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云南省一位林业专家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