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成因 献良策 保供水 云南抗旱保民生奋力促发展

2012-03-12 10:52:43 来源:云南日报
打印文章  

从2009年春夏连旱、2010年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2011年局部地区干旱,到今年滇中、滇东等地以干旱开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云南的3年连旱?

科学分析云南干旱成因,在于客观理性看待云南干旱,凝心聚力,以更加积极的抗旱减灾措施,抗大旱,保民生,保生产。

兴修水利、抗旱打井、科技减灾、爱心送水……把抗旱保民生、保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云岭大地上,一场浩大的抗旱减灾战役已经打响。

科学解析致旱主因

云南季节性干旱、大气环流异常、降水量连续3年偏少是主要原因

3年连旱!是什么原因,让旱魔如此肆虐?

“今年以来云南旱情迅速发展,归结起来,季节性干旱、大气环流异常、降水量连续3年偏少是主要原因。”抽丝剥茧,直击造成云南干旱的最根本原因,通过对云南多年干旱成因的综合对比分析,省气象局专家得出结论:正是上述3个因素的叠加,干旱不利影响累计增长,才最终导致了云南今日之旱。

以事实和数据说话,科学分析判断云南3年连旱根本成因,客观看待云南干旱,对指导全省抗旱救灾意义重大。

“科学分析云南干旱成因,离不开云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殊性这一根本因素。”省气候中心郑建萌高级工程师坦言。

从地理上看,云南毗邻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邻近孟加拉湾和南海两大热带海洋,冬半年和夏半年影响云南的天气系统明显不同。夏季,云南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位于西南季风水汽进入我国的门户区域,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冬季,大气环流发生明显的季节性转换,云南在来自内陆的平直西风气流控制之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冷空气从东北部和东部入侵云南省,只有当冷空气较强时才能翻越云贵高原影响云南省大部地区,但由于水汽不足,一般也产生不了强的降水。

特殊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季风气候,由此带来了难以改变的“致旱根源”。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晏红明研究员分析:“干湿季分明带来的季节性干旱是云南干旱的主因之一。云南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大部地区的雨季(5至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以上,而干季(11至次年4月)仅占15%,冬春季节正值云南的季节性干旱期,自然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极易发生气象干旱。”

“大气环流异常也是云南干旱的一个主因。”晏红明解释,“今年1月中旬后期以来,尽管影响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偏强,但由于冷空气位置比较偏北偏东,云南受比较平直的西风气流控制,加上南支波动处于偏弱状态,不利于暖湿气流输送,造成云南处于干暖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天气持续晴朗少雨,温度偏高,导致旱情迅速发展。”据省气候中心的气象干旱监测,今年1至2月,云南省平均气温11.3℃,较历年同期偏高0.7℃,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4.6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了33.6%。

“云南干旱的第三个主因是降水量连续3年偏少。”郑建萌说。省气象局资料分析显示:云南省2009年至2011年3年累积降水偏少528毫米,偏少程度是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3年,其中2009年和2011年的偏少幅度分别为19.3%和23%,直接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缺墒严重、江河来水量减少,库塘蓄水量严重偏少,旱情一直难以有效缓解。

水系纵横缘何喊渴

由于3年降水偏少,持续枯水或特枯水年,造成全省河道来水明显减少

当致旱谜底逐步揭开之时,我们不能忽视,水文系统的变化,也是造成云南3年连旱的重要因素。

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或发源或流经云南省,水系纵横的云南为什么一遇到大一点的干旱就喊渴?省水文水资源局高级工程师李波解释,云南虽然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最多的省区之一,但最近3年由于全省降水大幅偏少,持续枯水或特枯水年,造成全省河道来水明显减少,水资源总量大幅减少,加之有限的库塘蓄水又严重不足。

天上不降水,地下的水又少,干旱、喊渴就不难理解了。而监测数据也表明,最近3年全省河道来水量较历史同期平均偏少32.7%。

李波进一步分析说,从2002年以后,除2007年、2008年云南省地表水资源量略高于历史均值外,其余年份均不同程度偏少,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09年至201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平均仅有1627亿立方米,为有资料记载以来最少的连续3年;按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10亿立方米计算,全省3年累计减少(亏空)水资源量1747亿立方米,基本上3年累计亏空了将近1年的水资源量。降水、河道来水持续大幅偏少,全省大部地区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很难形成地表径流,水库补水明显不够,加之连续抗旱供水,导致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从2006年以后云南省水库蓄水均处于低值徘徊,每年与计划蓄水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最近3年,全省水库蓄水情况极不乐观,2011年年末蓄水总量仅为47.4亿立方米。

李波还补充说:“由于地势垂直高差大,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形成了‘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尴尬。同时,由于全省岩溶面积高达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全省118个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于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种种因素的叠加,致旱灾的影响面广、影响程度深。”

专家释惑网络传言

防雹弹能增加降水,桉树林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局部采矿不导致大区域内地下水资源总量减少

3年连旱困境延续,曾引起不少质疑和揣测,业界专家分析认为,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人工防雹是致旱的“罪魁祸首”?气象专家认为这是对人工防雹的误解。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高级工程师蒙曙光解释,人工防雹实际上是一个化雹为雨的过程,防雹所用的催化剂用量极少,持续时间短,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水汽循环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不影响环境水质和生态环境,发射防雹弹不会导致干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

桉树是云南致旱的原因?林业专家认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分析,云南现有桉树人工林面积360万亩,占人工林面积的7.28%,仅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1.27%,云南森林资源的主体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好的天然林,小规模的桉树人工林不可能对云南的干旱以至大气环流造成影响。桉树人工林水分蒸腾量相对较少,水分利用率比较高,还能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不能把因人类掠夺式利用而带来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现象归结为桉树树种本身。

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下水枯竭?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找水专家组认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及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其资源量取决于补给源、补给面积、储存空间的大小与变化。云南降雨量连续3年减少,地下水资源得不到充分的补给,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有大部分泉水枯季断流、积水洼地干涸,这是气象干旱带来的自然现象。而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是矿坑疏排水造成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提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局部的采矿活动不会导致大区域内地下水资源总量的大幅度减少。

冷静反思,虽然云南干旱主要是气象干旱造成,但地理土壤因素、植被生态状况、人类生产活动等对干旱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干旱困局,解云南之渴,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把“脉”献策全力抗旱

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开源节流保供水;加强林区看护巡查,防范森林和城市火灾发生

生命之源在于水,生产之要在于水。面对3年连旱的天灾,我们该做什么?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在明晰云南干旱成因之后,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云南干旱问题,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万众一心,采取持续抗旱减灾的积极措施,竭尽所能减少灾害损失及影响,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雨季来临前出现的降水对旱情的缓解作用有限。”省气候中心工程师戴丛蕊说,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开源节流,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加强用火管理,加强林区看护巡查,防范森林和城市火灾发生。“在连续3年的干旱中,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旱情较轻,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则旱情较重。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呼吁,应进一步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规模,维护森林健康,让森林在调节局部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缓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找水专家组提议,继续大力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工程项目,力争实现保水、保土、保肥,增强地力,改善生态环境。

号准“脉”,出良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抗大旱,期盼彩云之南,风调雨顺,绿意更葱茏。(陈云芬 张锐)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宁波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青花瓷龙亮相江西景德镇

明星脸部合成照迷倒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