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富源人来说,今年的老天爷仿佛一个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明明是下雨的季节,却晴空万里,偶尔呈现阴云密布却又只下些毛毛细雨。“本来这个季节是要防汛了,现在却忙着抗旱。”昨天下午,富源县营上镇虽然短暂呈现阴天,却迟迟不见下雨,镇政府宣传委员吴汉华站在海戛村秧田冲自然村干裂的稻田前感叹说。
这是富源县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平均降雨量仅为337.1毫米,即使与去年举国关注的全省大旱之年相比,富源平均降水量仍比同期减少46.4%。8月8日,当地县委工作会上提出采取“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促增收”措施以应对此严峻旱情。
年底种小麦,有无收成还得看老天
营上镇以地表水丰富自居,往常这个季节,只要有降雨,田间地头地表水就会汩汩外流。今年不同,这个地表水丰富的乡镇竟然遭遇了严重的吃水困难。
海丹村委会地处高地,在这个不降雨的夏天,村民们已经顾不上地里的农活了,而是每天到村委会挑水。事实上,村民地里的包谷、玉米绝收基本已成定局。从今年4月份开始,海丹村委会找来一辆能载5吨水的消防车,去5公里外的河边村小组两口沙眼井处取水,每取一次水,需付费15元。村委会副主任彭沛介绍,村委会每天供水20吨,用消防车每天拉水4趟,加上来回的汽油费,光是提供村民生活用水这一项,海丹村委会每天就要支出约300元。
57岁的李三花(音)和老伴一起生活,每天做饭、洗漱加上喂牲口,至少得用掉约100市斤的4桶水。因为农作物绝收,彭家传老人昨天下午到镇上花720元买了360公斤的玉米。这些玉米都是用来喂猪的,等猪长大之后,再卖到集市上,换回大米。目前,大多数村民都像彭家传老人一样把希望寄托在了家畜上。
大雨一直没有如期而至,村里人都不下地干活了。很多村民说,就算现在下雨,也来不及了,玉米等农作物收成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耿丽春的丈夫只好到村附近的兴富煤矿上去打工,以赚取每个月八九百元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耿丽春则在家带两个孩子。
严峻的旱情,对所有村民来说都是个严峻的考验,而对彭乔文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彭乔文的妻子有智障,他本人也患有轻度智障。往常年份,靠着政府救济和亲友、村民的偶尔接济,尚能勉强度日。如今,大家都泥菩萨过河,彭乔文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艰难了。彭乔文的家是一栋年久失修的百年老宅,即使在白天,屋子里也是一片漆黑。以前,他还能去矿上做苦力赚钱补贴家用,但这些年,矿上已经不敢收他这样的人了,“矿上只要那些跑得快的年轻人”。
昨天下午,海丹村上空虽然笼罩着阴云,但大雨就是不下。村副主任彭沛预计,全村大春作物绝收已成定局,唯一能挽回点损失的是只能寄希望于年底之前种点麦子下去,前提是要有雨。如果没有下雨,全年绝收。“古人说‘不种怪人懒,种了凭天赏’,有什么办法呢?到了种麦子的季节,大家可能还得种麦子,但能不能收成,只能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
旱情比去年严重得多
旱情还在持续,损失尚无法估量,但可以预见的是,今年的旱灾损失,绝对超过去年。“今年是种下去了,农民的钱都投入进去了,却什么也收不回来,损失肯定比去年的小春旱灾严重。”富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保国说。
从富源县目前的初步汇总材料来看,富源的库塘蓄水和人畜饮水都面临严峻挑战。截至2011年7月28日,全县库塘蓄水总量为2558万立方米(含洞上水库蓄水318万立方米),仅占年蓄水计划6000万立方米的42.6%,与去年同期(洞上水库未蓄水)相比实际减少532万立方米、减少19.3%,与常年同期相比减少1783万立方米、减少44.5%。其中:石坝、响水河两座中型水库蓄水1108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766万立方米、减少40.9%;小(一)型水库蓄水675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4万立方米、增加29.6%;小(二)型水库和塘坝蓄水437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40万立方米、增加47.1%。
人畜饮水方面,截至今年8月5日,因夏旱导致泉水、箐沟水出水量减少以及库塘、水窖等蓄水不足,部分人畜饮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涉及全县除后所镇外其余10个乡镇65个村委会159个村(组)21389户84690人。其中:水量较常年有所减少,人均日供水量在20千克至40千克之间,人畜饮水基本保证的有59个村(组)6305户24541人,占受影响总人口数的29.0%;水量较常年大幅减少,人均日供水量20千克以下,饮水困难的有102个村(组)15084户60149人,占受影响总人口数的71.0%。
目前,没有蓄水工程的石灰岩地区和煤矿开采区的村寨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人畜饮水困难相对集中连片的主要是营上镇河东片区,涉及4个村委会14个村(组)2362户9396人,营上镇政府于7月中旬开始组织车辆运水供给。
当地政府除了采取“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促增收”外,气象部门也在适时实施增雨作业。12日、13日两天已经用弹上百发,但收效甚微。
来源:云南网(李鸿睿)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