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论文数量搏“上位”?
专家称绝对数有失公允
在此次发布的排名中,记者注意到,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因杨振宁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第一个指标中有得分,其他内地高校均为0分。在“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指标中,只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各有一人入围而有得分。
中国内地高校普遍得分在发表论文数量较多,尤其是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较多。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在该指标中得分都超过50分,甚至超过排名前十的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不过,在更强调原创性的《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指标中,中国内地高校的分数并不高,得分最高的清华大学也只有14.3分。
对此,有人认为,中国高校在“排名”评价体系中靠“论文”搏上位,而论文的原创性又不高。
阎凤桥认为,按照论文被引用数量的“绝对数”来统计有失公允。“对规模比较大、实力较强的教学机构明显有利,而对较小规模科研机构的评价不利。有可能导致学术机构走粗放型的发展路线,在规模上做文章。”
学术权重与教学权重失衡?
专家认为教书育人应为本
有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大学“重研究”风盛,让教师无心教学,学生疏于学习,耽误了教学。此次排名的衡量指标中,确实只有科研方面的指标,没有考虑教学。
阎凤桥认为,大学应兼具教学和科研两个功能,不可偏废其一,教书育人更是学校存在的根本。由于教学评价要比研究评价困难,所以在有些评价系统中就对教学内容予以忽略。“排名”中两者权重的失衡,对于大学的发展导向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