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年代”,他们谈恋爱都不敢牵手
27年过去了,当年懵懂的徐州女孩陈小霞早已年过半百,成了3个孩子的妈妈,丈夫也已在外地工作近7年。时光仿佛回到上世纪60年代:徐州山村的荷塘、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上山拔草挣工分。厉华是班里有名的“淘气生”,经常旷课,看小人书,学习成绩总是倒数。
有情书的年代,日子总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每一个思念他的深夜,辗转难眠,于是坐起来,在灯下提笔将满腹的相思倾注于信纸,第二天跑到一里外的邮局,从怀中抽出信来,虔诚地放进信筒。”然后就是静静的等待,等待着他的回信。小霞说,那时候谈恋爱不敢牵手,厉华走在前面,她就在后面一米的地方跟着,这就算“轧马路”了。
一封信连起了“成分不同”的两人
青梅竹马跌跌撞撞长大了,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然而,“我绝对不把女儿嫁给你”这段感情遭到小霞父亲强烈的反对。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爱情和婚姻里,“家庭成分”是必须“内查外调”的。这段感情的阻力,来自厉华的母亲,她被划为地主阶层,受人排挤。小霞的父亲担心女儿嫁过去会受苦,坚决反对这段恋情,硬是将小霞从徐州老家“赶”到南京妹妹家,希望两人能就此断绝来往。
在南京的半个月里,两人几乎失去了一切联系。姑姑每次带小霞出去逛街,她都会四处搜寻邮局,希望能寄封信给他。第5天,小霞终于在一个路口发现了邮局,她悄悄记下地址,一回家就找来张纸写起信来,偷偷藏在了衣兜里。第二天小霞悄悄来到邮局,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信封和邮票,写下心中那个地址,将5天的思念投递了出去。“我还记得,当时写的是厉华工作的地址,我只知道他在煤矿工作,不知道是第几区的,就只写了煤矿和他的名字,真担心到不了。”
正是这封信,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厉华收到这封信,当场红了眼眶:“我以为再也联系不上了,原来她没忘了我,感觉心都活过来了。”更让厉华惊讶的是,收到信的第5天,居然在村口的水井旁,看见了小霞,两人就那么默默的对望着。“心里酸酸胀胀的,我当时就下决心,要跟这个女孩好好过一辈子。”最后,没有嫁妆,没有家人的祝福,相爱的两人还是结婚了。27年过去,再看这封信,二人心头依旧泛起甜蜜,“因为爱情,不会有沧桑,永远都是年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