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社会
莫让情人变怨偶:多重经济压力促年轻人反思婚恋观
2011-02-14 11:19:27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情人节是浪漫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在时下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下,当“感情”和“婚姻”这两个本应是“水到渠成”的关系中间赫然横亘上“房子”“票子”等因素,许多已经到了结婚年龄的中国年轻人要么还未找到理想的伴侣,要么不得不推迟婚约。

“毕竟‘有房才有家’,现实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上海市退休教师汪琪云说,情人节前一天她就来到上海知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为女儿寻找“另一半”。

汪老师告诉记者,在这种场合,相亲男女往往不会亲自到场,“有房”是大部分女方家长提出的硬指标。

在家庭观念较重的中国,上一波生育高峰中诞生的孩子,如今恰好进入婚龄。不过,高企的房价和物价令不少年轻人,特别是男性,变成“恐婚族”、“恐恋族”。

打开网络搜索引擎,“有多少爱情死于房价”、“30岁前嫁给爱情,30岁后嫁给房子”等所谓“格言”在网上随处可见。

去年秋天开始筹备婚房的31岁上海白领顾嵘,至今未如愿。他说:“婚期越来越紧迫,但国家调控房价的措施要显效,不可能这么快。”

在上海,顾嵘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为“夹心层”,家庭条件无法一次性承担一套市区商品房的首付,同时又不够资格申请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他坦言:“家人希望能申请到一套公共租赁房;不过,未婚妻是否愿意一直等下去,我心里也没底。”

事实上,影响中国年轻一代婚恋进程的不只是房价,城市消费习惯的变迁、攀比心理等,也让他们的婚恋蒙上“金钱”阴影。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CPI每月同比增长较为明显,中国各大城市与婚恋相关的商品及服务价格比往年大幅上涨。以杭州为例,去年秋季每桌婚宴的起步价已突破6000元人民币。今年2月14日前后,上海一些高端消费场所推出的“情人节消费套餐”动辄上万,甚至有一夜挥霍10万元的“天价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曾经指出,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面对多重经济压力,中国年轻一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橡皮人”。

“橡皮人”的标志是对生活有些麻木,缺乏梦想,不少人是“房奴”、“车奴”和“卡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丽珠分析,近年来,中国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大、社会诱惑多,尽管信息化时代表达感情的手段丰富了,但感情本身却变得苍白、粗糙。

“有房子的婚姻就一定能幸福吗?”“以前父母没有房子,不也一样好好过吗?”“嫁个有钱人,真有那么重要吗?”尽管面对重重压力,但不少年轻人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婚恋观。

近日,在中国国内风行的网络微博上,数以十万计的网友热衷于撰写“微情书”和“三行情诗”,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阐述他们向往“平实、稳定的爱情与婚姻”。与此同时,《山楂树之恋》、《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一批追忆十年甚至数十年前朴素真爱的文艺作品也颇受人们关注。

针对中国青年情感生活的现状,人气女星徐静蕾近日说:“事实上,每个年轻人都面对很多困境,但大家都表现出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王丽绘说,即使在物质欲望不断增加的当代中国社会,年轻人的内心依然充满着对纯爱的渴望。

当人文学者呼吁为中国婚恋男女进行心理减压的同时,经济学者则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提出观点:让大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买得起房、租得到房”也很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日前接受采访时就提出,应当关注中国中产阶层的需求,特别是让年轻白领的可支配收入“活”起来,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将有助中国的发展与稳定。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 于姝楠


新闻热搜
 
专题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 详细

各地新闻
冬日午后的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暖暖地洒在吐蕊绽放的水仙花上。1月25日下午,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温暖如春。会议室中央椭圆形的会议桌前,来自黑龙江省肇源县的农民刘宏伟正用他粗糙的双手翻看着几页讲稿。>> 详细
点击排行
  教育部:今年200所高职院校可申报自主招生
温家宝:民众满意与否是衡量政府工作唯一标准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