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东地区>上海>上海新闻
消费信心回落 上海消费者买房买车都“没啥意愿”
2011-07-27 11:04:26      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处于转型之中的上海经济,今年上半年面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出口增幅回落的考验,“三驾马车”中的两驾都不怎么“给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被寄予厚望。

然而,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的上海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7.7,与一季度相比,下降1.3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下降了5.7点。

消费信心为何回落?这一信号是否应当引起警惕?指数的变化,又给当前经济转型、收入分配以及引导消费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带来哪些启示?

中等收入家庭信心跌得快

根据二季度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看法的“现状指数”为107.6,比上一季度下降1点,比去年同期下降5点;而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六个月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则为107.8,比上季下降了1.6点,比去年同期下降6.4点。从中不难发现,当前本市消费者对于经济运行状况存在担忧,特别是“预期指数”的下降幅度超过“现状指数”。

近年,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快速下跌后低位企稳小幅波动态势”,消费者信心目前还比较“脆弱”。去年起,通胀预期的上升,导致消费信心下降,去年四季度消费者信心快速回落至低谷水平。今年以来,在政府部门连续推出的稳定市场物价政策措施作用下,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一季度消费者信心企稳回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5月份,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分别上升5.1%和5.3%,目前市场物价持续高位运行,消费者对通胀的忧虑导致二季度消费者信心回落。此外,居高不下的房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家庭来说,对于物价波动的承受能力和敏感度不同,消费中占较大比重的方面也不同,在当前经济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心也各不相同。在二季度,高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3.4,比上季微降了0.1点;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05.2和103.8,下降3.1点和1点。显然,对于物价的变化,高收入群体的敏感度还有限,但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表明消费者对通胀的忧虑情绪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扩散。

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之所以中等收入群体的信心跌得快,还应看到另一重原因———缺乏规避通胀的投资渠道。他指出,低收入群体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而中等收入者则有更多的投资冲动和需求。然而,当前无论是在金融还是房地产等领域,他们显然还没有找到有效规避通胀的渠道。

消费“体感”不在最佳状态

影响消费者信心回落的因素很多,对于自身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就业状况、家庭收入和感受到的生活质量等,都是市民感受经济运行状况的切身“体感”,依据这些“体感”,人们的消费信心也在变化。根据统计,近期本市消费者的以上这些“体感”都不在最佳状态。二季度消费者整体经济现状指数和预期指数均下降至近年相对低位,说明消费者对经济现状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看法趋于谨慎,乐观程度降低。

要说什么因素对于当前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最显著,那无疑是高企的物价。物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加重了消费者的生活负担,使得本市消费者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信心在今年一季度略有企稳后,二季度又跌至近三年来最低点。二季度,本市消费者生活质量信心指数为103.7,比上季度下降2.1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2点。其中,对当前生活质量状况评价的现状指数为101.5,比上季度下降1.6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3.1点;对未来六个月生活质量状况看法的预期指数为105.8,比上季度下降2.8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0.8点。

调查显示,有7.4%的消费者认为物价上涨对当前日常生活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认为影响“较严重”的有50.4%,共占57.8%;有近一半居民采取节衣缩食、减少日常消费数量或换用廉价替代商品,降低消费品质来应对物价上涨。这表明本轮物价上涨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已造成较大影响,消费者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信心不足。

人们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尚属谨慎乐观。二季度,本市消费者就业状况信心指数为107.2,比上季下降2.2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1点。其中,对当前上海就业状况评价的现状指数为106.2,比上季下降2.4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6点;而对未来六个月上海就业形势看法的预期指数为108.1,比上季下降2.2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7点。虽然消费者就业状况信心出现下降,但指数水平仍处于近年相对高位,表明消费者对就业形势判断依旧乐观。

另外,二季度消费者家庭收入信心指数为118.3,比上季下降1.1点。其中,对当前家庭收入状况的评价与上季基本持平,而对未来六个月家庭收入状况看法则有所下降。调查显示,有63.6%的居民认为,目前家庭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说明消费者实际收入增长幅度有限。消费者对家庭收入增长的预期指数比现状指数低9.2点,且处于近年较低位,表明人们对家庭收入增长的信心趋弱。

买房买车都“没啥意愿”

买房还是换车?综合通胀压力、调控政策和经济前景等多重考量,上海消费者在这些大项消费开支上,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在今年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下,房价虽然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仍居高不下,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消费者购房意愿继续减弱。二季度,消费者购买住房信心指数再度下滑,创近三年来新低,仅为46.8,比上季下降2.9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1.7点。其中,对当前购房时机评价的现状指数为40.4,比上一季下降3.2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8.7点;对未来一年购房时机判断的预期指数为53.2,比上季下降2.7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4.8点。

而买一辆车,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并非多年之前的“二选一”。不过,与前几年火爆的车市相比,今年的购车消费倒显得清淡,购车意愿低位徘徊,这或许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汽油价格持续上涨等诸多用车成本增加的因素相关。而上周末的私车额度拍卖价格也创下2008年以来43个月的新高,达到历史第三高位,这无疑也在消费者购车决心面前设置了更高门槛。

二季度,上海消费者购车时机指数为91.1,比上季上升1.9点,但比去年同期下降7.2点。购车时机指数在100以下的弱势区间波动已有较长一段时间,去年四季度以来连续两季下降,今年二季度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相对低位。事实上,消费者信心已在市场销售中有所体现,今年以来上海汽车类商品销售增幅明显放缓。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增幅同比回落23.8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买房、买车意愿的变化,自然是与相关消费引导政策有关的,建议在出台调控政策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要打压到合理需求。另外,购买意愿下降也和实际购买力有关,在高通胀时代,设法通过政策调整增加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这对于拉动消费也至关重要。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妮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温州公布第二批"7·23"动车事故遇难者名单
财政部:推进预算公开 扩大范围细化内容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