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震后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上半年日资在“两区”投资增幅创历史最高记录。记者调查发现,新近转移的日企还打破长期以来仅向我国转移产业链最下游、劳动力最密集生产环节的惯例,将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最上游环节转向“两区”。
“这几个月有不下十家日企来开发区考察,有些急于落户的心情溢于言表。”东营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郭兴建介绍,为吸引日企来东营发 展,2003年经济开发区在日本专设招商联络处,5年只引进了1个项目。因“业绩不堪”,2008年招商联络处被撤回。蓝黄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重大发 展机遇对日企产生吸引,特别是受强烈地震和特大海啸造成的核电危机、电力供应不足等影响,日本的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企业无法生 产,开始加快向包括蓝黄两区在内的我国转移。
这一现象在青岛、烟台、潍坊等“两区”核心区域最为普遍,据统计,上半年青岛市新批日资项目17个,目前在谈的还有10多个、烟台20多个、潍 坊15个。记者发现,这些项目的整体科技含量比较高,如青岛市黄岛区在谈的王子热敏纸项目,是日本特种纸拟设立的热敏纸、相片纸等特种纸生产基地,一期总 投资过亿美元,建成后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项目落户后将逐步带动特种纸产品研发、生产及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东丽碳素纤维项目是即将落户的高科技项目,产 品主要用于航空工业;骊住环保家居项目为海尔集团与日本建筑住宅领域骊住集团合资设立,主要生产智能成套家居、节能环保装饰材料,带动海尔集团利用制造业 背景发展住宅配套技术。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只向我国转移产业链最下游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或生产环节,将产业链上游、研发、核心技术部分留在本土。震后这一惯 例被修正,特别是向我省蓝黄两区转移的项目大都是高端产业项目,如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东丽总投资5亿美元的特种医疗设备项目,主要生产血液透析装置及透 析器、日本三菱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的化学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以及龟田食品、住仓国际物流等项目,无一不是高端高效制造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省蓝黄两区 办负责人表示,这一趋势与日本震后自身生产条件挤压有关,更与黄三角高效生态业与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选择取向有关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