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服务”是淮安市提出的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新理念,也是着力打造“效能淮安”的新品牌。这让盱眙更加坚定地给力软环境建设,在做好100%刚性服务的同时,不断拓展1%超值服务空间。
这种永不满足的服务精神已经为盱眙带来丰硕的回报。11月底统计数据显示:该县经济开发区今年已成功落户69家企业,合同引资额72636万元并26154万美元,已实现业务总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46 %,开票销售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64.2% ,入库税收3.7亿元,同比增长48% ,创历史最好成绩。
帮办——从“盆景”长成“风景”
前不久,开发区一企业工地上的数十名工人因为工资与建筑商产生纠纷。作为盱城镇派到该企业帮办的姜良峰,得知情况后火速赶到现场调解,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到现场一同处理,他连续3天吃住在工地,终于使农民工足额领到工资,比原来索要50多万元工资总额少了30多万元。
象姜良峰一样,活跃在县经济开发区内的帮办就有384个。他们从项目的洽谈、落地、生根直至开花、结果,各种审批手续全部由引资单位或帮办人负责。不管是投产还是在建企业,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其实,该县从2001起新建县经济开发区时起,就确立了帮办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完善和发展,帮办人员从个别人变成了团队,帮办内容从最初的办理手续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真诚服务,帮办时间从7小时变成了全天候,帮办地点从分散变成了集中,帮办范围从园区内延伸到园区外。
市委书记刘永忠对盱眙这块“金字招牌”很看重:“帮办”是一种服务创新,盱眙的软环境建设推动大开发、大发展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学习。
日前,该县专门制定《帮办人员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帮办人员职责,为帮办人员建立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和严格的奖惩。
“帮办就是招商,帮办就是发展”盱眙县委书记蔡敦成把帮办的服务理念延伸至全县范围,盱眙人对待企业亲如父母、对待客商亲如兄弟、对待项目亲如子女的“三亲”理念深入人心,为客商提供舒心、舒服、舒畅的投资环境,按照“六零八无”的要求进一步改善服务。该县因此获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20个县(市)”等殊荣。
软环境——从“软实力”练成“硬功夫”
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要重视软环境建设。这种理念在该县把“环境立县”作为四大经济发展战略中,就可见一斑。
在盱眙,可能没有人不知道效能督查局的“厉害”。就是在10月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总结会上,因招商帮办不力,1名正科职一把手被就是免职,6个乡镇部门被诫勉谈话和通报批评,3家外资到账末位单位现场交罚款,上一年项目推进未达到要求的乡镇现场退奖金。当然,还有3名干部火线提拔,一大批干部被晋级晋职。这样的处理依据均来自效能督查局一线的跟踪。
为加强对软环境的整治力度,该县在苏北率先成立效能督查局,受理社会举报、投诉和求助。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媒体将其工作依据、工作程序、工作岗位职责等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和投资者的监督。同时,在县直机关中以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活动,推行“两卡四上墙”制度,规范执法和服务行为,推动机关作风改进。每年年底开展行风评议,评出“先进单位”和“末位单位”,并向全县公布,“末位单位”取消所有评优资格。
工作实绩动态排名、会场“分区就坐”、警示有颜色等级之分,这一切都让领导干部压力常在。今年以来,2名正科级领导干部被免职,3名正科级领导干部和6名股级干部被责令离岗招商。该县还创新实施了县级领导责任考核、乡科级正职目标承诺、干部选拔门槛准入、招商分局长实绩捆绑等机制,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效能——从“多头跑”变成“一站式”
淮安市标新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出口食品医药机械设备的企业。项目落地时,作为引资单位的林业局便成立了帮办小组,项目立项审批到建设的一系列手续,仅用5天时间便全部“搞定”。老板陈孝中逢人便说:“没想到盱眙这地方办事效率这么高”。目前该企业出口东南亚的产品订单充足,产销两旺。
为全力服务进区项目,今年该县在经济开发区新建成企业服务大厦,内设规划展示中心、行政审批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商务会议中心等。发改委等14个部门和单位在服务大厦内集中办公,26个有行政审批权的单位在行政审批中心、11个窗口服务单位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服务平台,为客商提供全方位、零距离、一站式服务。
“就在企业服务大厦的对面,正在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发建设集餐饮、休闲、娱乐、会务、住宅等多功能一体的高档商务会所。规划占地38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是提升园区服务品位的又一亮点。”县委副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赵长桂如是说。
101%服务,促使职能部门换位思考,从单纯管理角色向全方位服务角色转变。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事一议”制、重点项目跟踪制、建议反馈制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和完善,使服务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为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使企业早达产、早达效,该县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建设成以道路、自来水、排水、电力、电信、广电和燃气等为主的“七通一平”,园区硬质化道路总长达120余公里,形成十二纵、十二横循环贯通的主次干道网。铺设了总长66公里的下水道工程,为500多个进区项目的下水道进行配套。先后建成规格较高的公厕、垃圾房、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20余座;建成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日供气能力4万立方米天然气站一座;累计用于基础实施的资金投入达10亿元,使其完全具备承载、接纳大项目进区的能力。
来源: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记者:蒋爱中 通讯员:宋正永 刘凯 李光明)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