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被喻为“候鸟”的中国老人。
每当北方的土地被冰雪覆盖,他们便成群结队“南下”越冬;当和煦的春风唤醒北国冬眠的草木,他们又兴高采烈地“北上”消夏。据估算,仅海南省三亚市,每年就有大约20万北方老人在那里越冬。
这些穿梭的“候鸟”老人,用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织就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悄然伴生的相关产业,也为中国经济再添一抹亮色。
万千“候鸟”寻梦椰岛
徜徉在三亚冬日的海滨和大街小巷,恍惚走错了地方。除了阵阵椰风和标志性的海滩,到处都是操着北方口音的“候鸟”老人。被称为中国最大最美平民海湾的三亚湾,更是“候鸟”老人的聚集地。
据一些“候鸟”老人反映,他们选择异地养老,主要看重的是三亚冬天温暖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非常适合度假养生,特别是一些患有心脑血管、风湿和哮喘等疾病的老人,都希望在这里改善病情。
据了解,每年大约有20万北方老人在这里过冬。在这些“候鸟”中,黑龙江人大约占80%,而较早开始“候鸟”生活的哈尔滨人则占黑龙江人的80%。在三亚市的丹州、卓达、山屿湖、东岸假日、金凤凰等许多居民小区,东北“候鸟”老人非常密集,随便搭个话儿,就可能听到韵味十足的东北话。
随着“候鸟”老人的增多,各种服务也相应增加。从2009年2月以来,黑龙江省广播电视事业先后进入三亚,联合制作全新频率“天涯之声”,创办三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实现了广播电视媒体跨地域合作与发展。“天涯之声”移植了黑龙江“候鸟”老人喜爱的“时光点唱机”“轻松下午茶”等节目,在节目播出方式上创造性地实现了跨地域同步直播。三亚新闻综合频道则立足“候鸟”老人较多的现实,由《第一民生》栏目创办了规模超过千人的“候鸟俱乐部”,组建“候鸟”老人数据库,组织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南分院在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正式揭牌。
哈尔滨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与海南省正式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哈尔滨市民可以在三亚持医保卡异地就医。
黑龙江省和海南省有关方面就省级医保卡异地就医商讨细节……
三亚,留下了越来越多的黑龙江印记。甚至有人调侃,三亚是“黑龙江省三亚市”。
事实上,近年来,三亚的“候鸟”老人来源省份越来越广,除了黑龙江,还有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新疆等省份,上海、河南等地的许多老人也加入了“候鸟”行列。
与此同时,北方“候鸟”老人越冬目的地除了三亚之外,海南的海口、广西的北海、福建的厦门、广东的深圳、珠海以及云南的昆明等地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候鸟”,每年的“候鸟”数量以数十万计。
“候鸟”老人,正在织就一张覆盖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候鸟”生活网络。
“候鸟”老人的幸福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
冬天的三亚,“候鸟”老人每天聚集在滨海公园、广场、小区,或踩着松软的沙滩漫步,或四五人围着打扑克、打麻将,或三两人一起下象棋,或吹笛子、拉弦儿、练字作画,有的干脆什么也不做,坐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
“候鸟”老人的夜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每当夜幕降临,晚霞点燃三亚湾的天空,海湾里绵延几公里的广场、公园灯火阑珊,人声鼎沸,悠扬的歌声此伏彼起。拉一盏灯光,放两个音箱,三两好友吹拉弹唱,十几平方米的一小块地儿,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曲曲老歌唱响;韵律操,交谊舞,现代舞,还有热火的东北大秧歌,任你怎么高兴怎么扭……
生活虽然惬意,但并不奢侈。一些“候鸟”老人买不起三亚的房子,就每个月花1000多元钱租上一个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加上生活费每个月花费不到3000元。一些老人反映,现在物价涨了些,但有儿女支持,都还能承受。
在三亚湾的海月广场,今年78岁的王丕文老人和老伴儿邢淑兰,与几个齐齐哈尔老乡谈得正欢。这位从齐齐哈尔农委退休多年的“候鸟”老人已经在三亚度过了第二个冬天。
王丕文满足地说:“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先到海边走走,7点多钟回家吃早饭,上午逛逛超市,下午在海边坐坐,晚上再和大家伙儿一起到广场上乐呵乐呵,什么烦心事也没有。”
“用一首大家伙经常唱的歌儿来表达现在的心情,就是赶上了——‘好日子’!”从黑龙江省粮食厅副厅长位置上退休的赵守志表达了与王丕文同样的感受。2008年,退休后的赵守志和老伴儿成了“候鸟”老人,闲不住的他在三亚湾广场上创办了一个响亮的“候鸟”老人文化品牌--激情广场,演出由“候鸟”老人文艺爱好者组成的蓝海天鹅艺术团担纲,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老人在这里登台献艺,已经演出了200多场,这成了赵守志的又一番事业。
“这是中国老人谱就的属于自己的生活画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说,“‘候鸟’老人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融入这种全新的‘候鸟’生活。”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 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