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华中地区>河南>本网专稿
77岁老军人邓高同 移民政策的义务宣讲员
2011-08-17 16:33:32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77岁老军人邓高同 移民政策的义务宣讲员
邓高同老人挨门告诫大家搬迁时时注意安全。
77岁老军人邓高同 移民政策的义务宣讲员
邓高同用他的“地头工作法”告诉乡亲们轻装搬迁。

他是一位老军人,“发扬革命精神,争取更大光荣。”有些发黄的退伍证上这句话,他一直视为人生信条。  他是一位移民政策宣传员,走村串户,义务宣讲,为移民解疑释惑,被群众称为“百事通”。  “再见,再见,愿老家的明天更美好!”8月11日清晨,淅川县老城镇穆山村搬迁现场,随着最后一辆搬迁客车的缓缓驶出,邓高同,这位77岁的老军人、老移民,挥手告别前来送行的领导、亲人和朋友。面带笑容,满怀希望,踏上了奔赴中牟新家的道路。  这位老者浓浓的移民情,随着一路北上的客车,蔓延,升腾,飘荡在故土与新家之间……

搬迁前的“最后一课”

8月10日上午,天气异常炎热,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炙烤着大地。整个穆山村,没有一丝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搬运家具,收拾行囊,等候着搬迁车辆的到来。  “安全最重要,不论搬运啥东西都要注意安全,千万别在这时候出现事故,做到高高兴兴搬迁,平平安安到家。”自己家的东西还没搬完,邓高同就急不可耐地走出屋子,顶着烈日,来到左邻右舍家门前,亮起高嗓门,生怕别人听不到。  移民邓晓伟家需搬运的物品特别多,在院子里堆了一大堆。一看到这些,邓高同就径直走过去。“要轻装搬迁,这些棍棍棒棒的带去干啥。装东西也要有个先后,大件东西先搬,自行车、摩托车随后装,最后再装一些小件东西。”站在邓晓伟的面前,邓高同淳淳教导着,俨然像一位“搬迁总指挥”。“那是,那是,您老说得对。”邓晓伟连连点头。  几家跑下来,邓高同已经汗流浃背,军黄色的短衬衫紧紧地贴在身上。  路边的树荫下,七八个群众围在一起,好像在议论着什么。“我家的车小,咋能装得下恁多东西,得换辆大车才行。”一位移民抱怨着。  走近后,邓高同也坐了下来,继续用他的“地头工作法”闲聊了起来。“车辆是根据你事先报的情况确定的,咋能随便更改。你把值钱的带上,用不着的就扔下,实行轻装搬迁,省钱省力,问题不就解决了。”一席话,说得那位移民低下了头。

令人感动的“亲情帮迁”

临近中午,一辆搬迁货车开到了邓高同的家门前。老邓认真地指挥着,让车辆停靠好。  装车现场,搬迁物品早已摆放整齐。令老邓惊讶的是,赵书海、梁老二、全老三等亲朋好友不知啥时候都来了。车厢一打开,他们就开始忙活起来。 “小心点,别把手弄伤了了。”邓高同一遍遍嘱咐着。  “邓大爷,你好,我们是帮你搬迁来了。”十几分钟后,淅川县物价局的领导带着二十多名帮扶队员也来到了这里,这让邓高同感到既高兴又有些激动。  原来,由于年纪大,再加上为移民操劳,邓高同前一段时间身体生了病,在医院整整住了一个月。考虑到他的病情还没有完全恢复,不能过度劳累,镇党委书记马华中等领导与帮扶队商量后,形成了一致意见:帮老邓家装车。  来到现场,说干就干。帮扶队员们纷纷投入“战斗”:柜子、床、木头……他们抬的抬,拿的拿,热火朝天地往车上装。之后,又把电视、厨具、衣物等递到车上。烈日下,队员们一个个满头大汗,手上尽是灰尘,有的白上衣还变成了“包公脸”,但没人太在意。  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活。不到一个小时,邓高同家的“四摊”东西(床上、锅上、身上、柜上)都全部装车完毕,小货车上已是满满当当。  “辛苦你们了,谢谢!谢谢!”望着眼前的这些“志愿者”,邓高同的脸上尽是感激。不顾邓高同的挽留,队员们又朝另一家出发了……

77岁老军人的“忧乐意识”

邓高同十分关心穆山村的两个特殊群体——老人和孩子。对于迁入新家后的生活,邓高同有两个愿望:一是积极向迁入地有关部门建议为村里老人建一所“托老院”,二是自己要当学校门卫,担当孩子们的“保护神”,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点贡献。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总喜欢操心,希望村里人都生活得平安、幸福,我才高兴。”邓高同说。  按照邓高同的想法,眼下村里的老人有10多对,以后会越来越多。搬迁过后,人生地不熟,生活不太习惯,加之思乡,老人们都会面临着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孤独、苦闷。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关心形势的邓高同在认真学习研究社会化养老的相关政策后,同穆山村的老人们在一起进行了多次商议、讨论。最后邓高同提议: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在村里盖一座有15间房子的“托老所”,附带点健身娱乐设施。这样,就可以使村里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的提议,得到了村里老人们的赞同和认可。  “每间房屋24平方米,造价也就1万多元,而且建成后属于集体财产,可以让村里老年人循环使用。”邓高同考虑的很周到,很长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孩子们的成长牵挂着邓高同的心。“我现在身体很好,到了新家可以为学校看看大门,打扫打扫卫生什么的。”邓高同说,关键是想当孩子们的“保护神”。新的穆山小学也要接纳附近另外3个村的学生,孩子们小,不懂事,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看管时要倍加细心。  党恩深似海,乡情永难忘。从交通闭塞的山区迁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平原,是所有穆山移民的机遇和转折,邓高同说他们一定会开创出幸福的新生活。  “今后我除了是义务宣传员外,还想当好义务调解员、义务治安员,争取在有生之年为穆山、为社会多做点贡献。”面对新生活,邓高同充满了憧憬。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记者 生俊东 通讯员 马涛 冷新星 王博)编辑:于姝楠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新增限购城市建议标准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怎么解决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