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投向民生,是最好的维稳和最大的发展”——解读农村社区建设“中山模式”
记者刘大江
“过去,办什么事情都要往城里跑,现在基本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新茂村的一位村民兴奋地说。
这是社区服务中心进入中山市农村后的显著变化。迄今为止,全市15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社区服务中心。该市近年创新的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目标直指“让每一位村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城里人公共服务”。
近3年,中山市农村社区建设投入逾12亿元,社会稳定、城乡和谐,城乡收入差距为全省最小,2011年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唯一的一个地级市。事实证明,把钱投向民生,是最好的维稳和最大的发展。
打破城里人、农村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壁垒”
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打破的历史时期,城里人、农村人这个标签背后,不仅仅是身份之间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其背后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壁垒。
中山市市委书记薛晓峰认为,“中山模式”逐步打破横在城里人、农村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壁垒”,通过农村社区这个载体,让更多的公共服务高效地进入农村,使国家的公共政策能够更好地得到落实,进一步提高基层自治水平。
中山市的中心城区仅占行政区域不到10%,仍有30%人口从事农业,农村建设一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薄弱环节。2008年,中山市被民政部正式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以来,探索总结出具有中山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中山先后出台10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现代文明等向社区延伸,大大增强了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
在“2+8+N”模式中,“2”是指各社区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搭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是指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四站”和“四室”,即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志愿者服务站、农技服务站、文体活动室、计生卫生室、治安警务室、法律服务室。“N”是指根据当地居民需要,增加若干服务项目。
“2+8+N”模式,使村民头一遭感觉到当城里人的滋味,让村民一向麻烦头疼的社保、民政、看病、计生等问题,现在都能“一站式”办理。“不用出村,就可以办理各种手续,和住在城市里一样方便。”横栏镇新茂村村民张辉喜滋滋地说。
目前,新茂村的社区服务,覆盖了社保、民政公益、社工义工、农技、卫生、文化、关工委等8个大项目50多个小项目。
令村民们感觉变化大的,还有自从农村社区建立治安警务室并配置联防队伍后,基层的治安案件大大减少。目前,全市农村居民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率达85%以上,民事纠纷调解率调处成功满意率为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