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水果变身洋水果续:"进口红提"19元瞬间变9.9元
《贴洋标签≠洋水果》后续
面对琳琅满目的“高价水果”的附加值,市民无从辨识。
“进口”二字已经悄然被店主用油性笔删去。
玩“模糊”
仍有部分商家玩“模糊”:干脆不写产地,光写品种,让人不知是不是进口的
披“洋装”
明明是“中国生产”,却有意用全英文说明的水果标,且以图形为主,英文的“中国生产”环绕于图形外,字母小得看不清。
本月15日,本报关于洋水果的报道,曝光了我市市面上不少卖相较好的国产水果“披上洋装、价翻数倍”的行业内幕,立即引起了市民及有关部门的关注。昨日,记者再次走访我市一些精致水果超市、生鲜超市及社区水果店发现,被曝光的部分“假洋果子”已经亮出“真身”。
脱下“洋装” 降低价格
一斤原本要19元的所谓“进口红提”,现在只要9.9元了,不过,这不是店家打折或者特惠品种,而是露出真面目的“假洋果子”,一周前,这还是标价19元/斤的“进口货”。
记者在明发商圈附近的一家精致水果超市内看见,小包装提子组成的“堆头”上,标着“进口提子”的标签与几天前不一样了——“进口”二字已经悄然被店主用油性笔删去,只留下“红提”二字。到底是哪里产的红提?虽然标签上仍旧没有亮明产地等信息,价格却已降到9.9元/斤的“国产价”。
无独有偶,昨天下班后,家住厦大的刘女士来到小区附近的一家社区水果店,准备买女儿最爱吃的芒果。她发现,原本以“澳芒”品名出售的芒果,商品标签上改了名称,成了“金煌芒”;张贴在香橙身上的“标签”也改了“样式”,商家只张贴上了自己印制的店名贴,而不再张贴任何带有产地信息的小贴纸。
原来,媒体关注,有关部门将检查进口水果来源的消息不胫而走,店家纷纷提早“学乖”了。
不标产地 模棱两可
虽然大多数水果超市的产品标签上,直接标上“进口”二字的水果少了很多,但是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部分“精明”的商家还拿出“模棱两可”的杀手锏。比如,干脆不写产地,光写品种,价格就是高,是不是进口的,不写上去,也就无所谓欺骗,让消费者自己去猜。又如,明明是“中国生产”,却有意用全英文说明的水果标,且以图形为主,英文的“中国生产”环绕于图形外,字母小得看不清。不少消费者无奈地坦言,真被这“山寨”和“英文”坑了,还得要自认倒霉。
“很多进口水果,几个就是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我们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过产地、经销商等信息,看了厦门日报才知道国产水果冒充洋水果,身价一下子提高,我觉得这属于欺诈。”家住莲坂的陈小姐说,花了60多元买了5个所谓“美国恐龙牌黑李”,没有产地和名称等信息,甚至价格标签都没有,根本无从考证它的价值。
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制定相应的法规,要求销售进口水果的商家完善商品信息,主动示证销售。
如何辨别洋水果真伪
普通市民如何辨别洋水果的真伪呢?福州一位从事大宗进口水果贸易的资深业内人士称,市民在购买洋水果时可以要求商家出示相关证明,了解水果的进口信息,先看进出口检验检疫证。据悉,每个品种、每个批次的进口水果都会有一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这张证明上有收货人、品名、包装种类和数量、运单号等信息。每个进口水果经销商都可以根据进口量开具相符的证明,而这也是最直接的辨别办法。
第二招,就是看该水果是否应季,以及观察水果的品相。拿红提来说,美国红提在中国上市的时间是9月至次年1月中旬,紧接着上市的是秘鲁红提,而智利红提是4月至6月初,也就是说,从7月开始,市场上就没有红提了,即使有,也是一些厂商智利红提的库存。
现在市场上常被假冒的进口水果有两种:一种是以国产橙冒充美国进口橙,还有一种是以国产猕猴桃冒充进口新西兰ZESPRI绿色猕猴桃。
这位业内人士说,比较方便、无技术含量的辨别进口水果的方法还有一个,那就是购买商家尚未拆除外包装箱的进口水果,然后只需对比外箱上的标签与水果身上的标签是否相符。
实习编辑 黄金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