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延龄: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实现虚实对接
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颜延龄提出要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实现虚实对接。
他说,农产品产销渠道畅通与否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现行农产品产销渠道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屡屡丰收,而农民却频频遭遇“丰收后的尴尬”。如有着中国“红枣第一县”美誉的陕西省临县,2011年当地红枣大丰收,而直到春节前夕,枣农手里的红枣还是迟迟卖不出去。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临县红枣总产量近5亿斤,而全县红枣销售量还不到总产量的20%。
他指出,临县红枣滞销个案反映的是我国农产品产销渠道不畅通的普遍问题。目前农业产销安排是农户或者农产品生产者自己运输,主要通过地县、乡镇一级农产品农贸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易。除此之外,是由多层中间商分销,即通过中间商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完成农产品在营销渠道中所有权的转移,其中也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公司为渠道主导的“加工+销售”。如此这样,农户既无法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也无从把握终端市场的一手市场行情和信息。
他认为当前农产品产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产地的组织化程度低,表现为农户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少,渠道辐射能力弱、一体化方式难。
第二,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期,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加上设卡收费、路况不良、自然灾害等因素增加了农产品在上游渠道中的风险和成本。
第三,销地的交易方式落后,主要表现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商品堆放在市场;农产品销售市场功能滞后,单个市场规模小,交易频率低,配套设施差,农产品质量保障不到位;技术落后,保鲜技术不健全,农产品质量保障不到位。
他提出从如下方面着力,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实现虚实对接:
第一:克服“小农户,大市场”现实弊端的出路,是探索和发展立足于村镇一级的行业协会,由此来促进同行业生产、加工、贸易各个环节的企业和农民的联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这个平台上,即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协作方式,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又有利于凭借互联网带来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全国供销信息,破除单个农户难以逾越的技术性壁垒。
第二: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创新势在必行。交易主体进入市场需经严格资质审查,如此可减少传统现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及游资疯狂行为,有效保证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利益。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新型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交易虚拟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等特点,有利于克服农产品易腐、储藏周期短、损耗大等自身特点所引起的流通问题。同时,因其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亦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化解交易风险。
第三:在农产品的产销渠道中,金融结算体系、商品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加工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可谓环环相扣。其中,尤以物流配送体系最具直接的制擎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后与采收时的产值之比,仅为0.38∶1,而美国和日本分别达3.7∶1 和2.2∶1。进入流通体系后,果蔬产后损耗率可达2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5%。政府应当承担起重要职责,建议以扩大内需为契机,制定建设规划,落实建设资金,重点加强市场体系、仓储、冷链、物流配送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
第四:联系产地和销地的农产品批发商应为规模化、公司化,绝非个体摊位集合,因而培育现代农产品批发商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现有经营主体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做大做优做强,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入市经营,尤其是那些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入市,通过他们的经营和经验带动整体链条规范运转。
来源: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记者 胡美东)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