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家庭医生”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通过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取得实效
家住云南省临沧县小勐统镇小勐统村的李太珍老人逢人就说:“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特别是在我们村,不出钱就有医生定期上门给量血压,检查身体,有病一打电话医生就到,对我们老百姓真是好到家了”。
医改工作启动以来,云南省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中心任务,突出惠民政策措施,注重改革实效,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医改政策的阳光。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转方式送医上门“零距离”
“你的切口恢复很好,应该多下床走走,多给小宝宝吃母乳。”陇川县景罕镇广宋村村医生尹祖鸾,边给产妇刘芹检查产后切口,边嘱咐说。刘芹的婆婆在一旁高兴地对记者说:“手术过后,医生隔三差五地还要来查查、看看,要是有个头痛脑热的,也是随叫随到,简直就是我们的家庭医生!”目前,陇川县14余万农民都像刘芹一样,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改的重要工作之一。陇川县紧紧抓住政府购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契机,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大力实行“零距离服务”,变坐诊为行诊,全面推行了以主动服务、亲情服务、立体服务为主要特征,以重点人群为对象的社区、乡镇卫生服务,积极开展了上门访视、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健康咨询指导、家庭健康康复的“五上门”零距离服务。对孕产妇、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由“家庭医生”负责定期随访,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人群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服药、康复治疗等服务和指导。
小勐统镇光保寨组的吴映雪老人由于村医进村入户建档时恰好外出,后来她听说医务人员经常主动上门为和她同样患高血压病的老人免费测量血压,还进行健康咨询指导,便到卫生院询问,说她也要医生提供免费服务。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笑着告诉她:“大妈,您不来我们都要去找您的,早就听说您血压高,去了几次您都没在,您是我们要管理的重点人群,我们每年都会为您免费体检一次,还要定期对您的血压进行随访呢”。事后老人一遇见同龄人就会自豪地说:“得了高血压不用怕,到卫生院建档能享受免费上门服务呢”。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城西北部的小勐统镇,距离县城48公里,境内居住汉、布朗、傣、回4个民族,属偏远贫困山区。小勐统镇卫生院是当地一所乡镇卫生院,有职工22人,负责为全镇5万多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卫生院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服务方式,全力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过去坐等患者上门求医的工作方式,变为现在主动上门服务,通过义诊、提供健康指导、开展健康教育、防控慢性病和多发病等工作,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薄弱环节。”云南省委常委、医改领导小组组长罗正富在2011年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道。他指出,要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方式,开展巡回医疗,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方便就医。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显成效健康档案“被激活”
这天一大早,住在昆明市五华区丰宁社区的梅阿姨就到丰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血压、测血糖,还建了一份电子健康档案。有了这份健康档案,梅阿姨可以享受到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主要包括个人信息、健康管理记录、健康体检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等四大方面。据悉,丰宁社区目前已有58%的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
云南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健康电子档案便于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管理,便于对疾病谱的调查统计,分析全民营养、健康状况,更有利于个人看病,还便于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自2009年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以来,云南省红河州就开始着手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全州各县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采集健康信息并记录在案,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纸质的健康档案并不便于查询。为此,2011年初,红河州卫生局与电信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切入点,实施卫生信息化战略,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极大方便了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和管理。
目前,红河州已经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283万份,其中电子健康档案233.47万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1.77%,如期实现了“到2011年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以上”的医改目标。按照卫生部的规范化要求,红河州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了居民的生命体征、生化指标、疾病史、免疫接种史、保健管理信息等健康信息,科学、规范地记录居民的健康管理过程,通过实施在线、实时、连续、整体、便捷的查询,实现了一点采集、多点综合利用的目标,大幅度提升了红河州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基层卫生人员补偿多渠道村医吃了“定心丸”
作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村医对稳定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起着关键作用。云南省积极探索村医补助方法,按照《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的要求,省级财政对乡村医生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补助,并根据各地综合改革推进情况,按照服务人口每人1.5元和服务区域面积每平方公里150元核定补助基数,还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实行“以奖代补”,用于进行综合改革的支出补助;将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全省共13,195个村卫生室全部同步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级政府对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给予合理补偿。
2011年云南省级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共计19663.18万元。州、市、县各级政府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补助标准,贫困地区不低于每人每月200元,一般地区不低于每人每月150元,发达地区不低于每人每月100元。在此基础上,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保障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稳定省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每个乡村医生每月可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取得合理收入400元左右,另有其他医疗服务收入150元左右,所有补助合计每人每月平均950元左右。村医的收入有了稳定保障,吃到了“定心丸”,极大调动了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热情。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乎到能否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能让老百姓最快且最直接感受到医改惠民政策的工作。云南省自医改工作实施以来,根据国家及省级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继续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实施卫生监督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等工作,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各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工作职能逐步转变,基本实现“防治并举”。
点评:云南省推进医改工作的方法真可谓“八仙过海”。他们在探索新型医保付费方式、构建管采分离的省级统一招标采购、发展远程可视医疗服务、创新多渠道投资和多元化办医、探索城乡医疗机构新型委托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翻开云南省医改办送来的总结材料,一个个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新鲜经验和特色做法可圈可点。如以促进优质医疗人才合理流动的医师多点执业的“李易模式”;参加新农合“比养儿子更可靠”的“玉溪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立医院改革的“罗平模式”等。正是这些“接地气”做法,才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经济欠发达的云南省医改收到实效。(甲午)
来源:新华时政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