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紫坊或存有古代“泊车位”
家住朱紫坊府学里5号的郭老伯直到前几年才知道,这座他们家住了五代人的破旧宅院竟然是明代名臣董见龙的祠堂,它曾经被皇帝下旨重修过,旧时可能还配有一个供达官显贵们专门拴坐骑的“泊车位”。8日,记者走访了这座董见龙先生祠。
董见龙先生祠在朱紫坊内“隐藏”颇深,它位于朱紫坊花园弄的府学里。这是一条没有路牌的狭窄弄堂,就在著名的芙蓉园附近。府学里有两个急转弯,董见龙先生祠在弄堂尽头,弄堂的南端紧挨着协和医院新建的外科病房。这座祠堂坐北朝南,前有天井和回廊。祠堂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山墙。
董见龙是谁?他名应举,字崇相,号见龙,是明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年间官至工部侍郎兼户部侍郎。福州坊间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故事。有资料记载,董应举在福州任职期间,为疏通、美化福州内湖、内河等做了许多工作,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受到老百姓尊敬。
如今,这位良宦乡贤在府学里的祠堂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要不是门口那块鼓楼区政府在2007年4月立下的“福州鼓楼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董见龙先生祠”的大石碑,恐怕许多人都看不出这座旧屋能与这位知名官员有什么联系。
住在老屋里的郭老伯今年88岁,据他介绍,他们家族从他爷爷辈开始就住在这里,迄今已经住了五代人。郭老伯的家族和董家没有什么关系,当年他的长辈们住进来时,这座老宅就已经是公房。
在郭老伯看来,这座老宅仿佛隐藏着许多秘密。“以前这屋里有两幅壁画,这在福州的老宅里很少见,可惜早年被毁坏了。”在他的记忆里,这座老屋大厅内的高墙上曾有大幅壁画,大厅正中还摆放着雕琢精致的供桌和太师椅,显得富丽堂皇。此外,老屋里的一块石碑也让郭老伯和家人好奇了好些年。“西回廊北侧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从我记事起,它就‘躺’在天井里,据说背面刻着字,但从来没有人把它翻过来。”后来,经文物部门考察,这是一块无字碑。
最令郭老伯印象深刻的是祠堂大门门楣上的石匾。郭先生说,他小时候没见着门楣上有石匾。“因为以前这上面一直抹着一层厚厚的水泥。直到前几年,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这里很可能是董见龙先生祠,过来考察,便一点一点剜去石匾上的水泥,这才露出了下面的石匾。”这是两块石匾,一块横刻着“董见龙先生祠”,另一块竖刻着“奉旨重修”。“我们这才知道,这座老宅原来这么有来头!”郭老伯说。
老宅外一块10多平方米的空地也让郭老伯津津乐道。他向记者介绍,据前辈们说,这块空地以前也属于董见龙先生祠,是专门供达官显贵们拴坐骑的地方,就好像现在的泊车位。
目前,鼓楼区文管部门已经对董见龙先生祠进行了全面考察及保存现状评估,认为其总体保存状况一般,整体格局保留完好。祠内的门窗等木构件的雕刻仍能看出当时精湛的木雕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院落内保留的木构建筑、石碑、石匾等都为研究福州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来源:福州新闻网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