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转型发展我争先——来自三大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强音”
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作为开发开放的排头兵,国家级新区承载着重任,要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全国两会上,来自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传递了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强音”。
集聚机构和人才,打造创新“策源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说:“开放型经济对浦东意义重大,要着力发挥创新‘策源地’功能,瞄准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集聚机构和人才。”
目前,区域创新体系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约有1050家,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63万;到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8家落户浦东。区内企业机构在五大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共承担191个项目,其中重大新药创制135项,占全国的11%。新区产业向高端高效方面加快提升,在半导体装备、新能源、抗体药物、芯片设计、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宗国英指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本质上讲是人才、资源的聚集和有效配置。
为此,天津滨海新区努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有近1/4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央企、各类跨国企业总部型机构超过200家,建设了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培育“杀手锏”产品;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和创新领军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汤宗伟表示,内陆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既需要市场动力,更需要科技动力,核心是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团队,既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更要在产业承接过程中自我创新。
如两江新区成功引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贝瑞·萧普利斯教授带领的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带动仿制药产业集聚等。新区与英国全英华人生命科学学会、美国21世纪学会等开展战略合作,全力引进海外人才;同时与西部12个省市人才中心、900余所大中专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培养引进高技能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