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汶川地震四周年网络媒体行>经济建设
成都——震后崛起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2012-05-17 17:54:01 来源:北方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伤口已经愈合,春天正在染绿大地。再次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崇州、彭州等地的极重灾区,漂亮的新居、崭新的道路映入眼帘,爽朗的笑语一路不时萦绕在耳畔。

这样的数据令人振奋:

截至2011年底,成都全市3148个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92.9亿元,占估算总投资100.6%。城乡住房重建分别完成4.3万套和13.7万套,入住率接近100%。280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1833公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完成。成都灾区全面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大提高、经济大发展、生态大改善的重建目标。

作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中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2011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速跃升至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首位,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跃居第四位;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2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的2.54:1缩小到2.42:1。

事实证明,历经地震严峻考验的成都,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原地起跳,灾区经济社会总体实现跨越发展,全面超越震前水平。一个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正在崛起!

一、灾区经济社会总体实现跨越发展

地震中,成都市共有64万户城乡住房受到毁损。城乡住房重建,被成都视作灾后重建首要任务。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绝不是简单地恢复重建,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重建作为一次提升发展的机遇。成都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城乡住房重建实践中提炼形成了“四性原则”——即住房重建具备产业支撑的发展性、建筑风貌的多样性、周边环境的相融性、配套设施的共享性,用于指导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在“四性原则”的指导下,工程量巨大的灾后城乡住房重建不仅已经全部建成,并且极大地提升了城乡面貌和居住质量。

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和发展,既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成都在基础设施重建中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集中力量攻坚,全面修复了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备通畅的交通网络为灾区重建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也为成都建设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打下了基础。

重建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如果说灾后城乡房屋的重建是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新天地的“正面”,那么,与这些重建房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则很好地展示了一个经得起审视的“背面”。据了解,经过3年多的重建,成都的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目前,成都已完成169所中小学校、239个卫生项目和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重建任务,标准化学校、公立医院、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文化站等公共设施覆盖灾区所有乡镇,就业社保、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远超震前水平。同时,成都还深入开展“三新”文明活动,累计开展心理抚慰27.2万人次,灾区城乡环境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结束三年灾后重建,地震极重灾区相继迈入“后重建时代”,如何实现“角色转换”?重建完成后,靠什么支撑灾区投资不下降、发展不减速?成都深刻地意识到,重建不是一个简单的“恢复”工程,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升”工程。灾区要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产业的恢复和发展。

除了直接将住房重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成都还立足全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重灾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重建中,成都在灾区推行“一区一主业”发展战略: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机电产业和软件产业;彭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塑胶制造业等产业;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制鞋为主的轻工业;大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发展轻工机械产业;成都中小企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机电产业。成都对灾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力承接异地重建项目和产业转移,支持重灾乡镇依据资源条件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建材等项目制定了具体的鼓励政策。

据统计,成都确定的397个工业重建项目、14个旅游重建项目和79个农业重建项目已全面完工,分别完成投资110亿元、25.7亿元和34亿元,灾区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380个对口援建项目运转顺畅,与上海、重庆、福建、内蒙古等对口援建省市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重灾市县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7、184.9、140.7和113.9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3、1.8、1.6和1.5倍。

二、全面启动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

灾区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发展,成都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希望。今年是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后的第一年,在科学把握全国和全球的城市化趋势,以及积极应对区域竞争挑战的基础上,成都市委确立了“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明确了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并且围绕实现这个发展定位,提出了“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

由于交通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而成都地处西部内陆,既不沿海也不沿边,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面临着地理区位上的劣势,也就越发需要塑造交通区位上的优势来弥补。因此,成都把“交通先行”摆在“五大兴市战略”的首位,着力首攻交通、大兴交通,打响交通建设大会战,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

按照“交通主枢纽”功能的规划,成都既要成为贯通西部交通、通信网络的中枢节点,又要成为联通外部交通、通信网络的关键节点,构建起西部地区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和信息大循环的战略通道。其中交通领域的重要抓手,就是围绕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西部高速公路枢纽等“三大交通枢纽”,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近年来全球正在经历最深刻、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对成都这样相对后发的城市而言,这场席卷全球的浪潮为成都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机遇。基于此,成都市提出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决心用几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当前成都产业经济的“源”和“纲”,抓源引流、抓纲带目,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服务业尽快倍增,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

依据“产业立城”的理念,成都抓住有利时机,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来,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经济规模。同时立足世界舞台,主动参与全球范围竞争与合作,全面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努力在国内外现代产业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全球城市化浪潮尤其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立城优城”战略就显得极其重要。成都提出的“立城优城”,就是要“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双核共兴”拓展成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的量能体积,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

去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作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去年12月25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对于成都而言,天府新区建设是成都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也是成都立好新兴城市极核的龙头项目。2月5日,成都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北改”全面拉开大幕。作为深化旧城改造的攻坚决战和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载体,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北改”工程作为优化中心城区极核的龙头项目来抓。

三、2013《财富》全球论坛选址成都

4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全球总编苏安迪在北京宣布,第十二届《财富》全球论坛将于2013年6月6日—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这是该论坛第四次选择中国,也是首次选址中国西部城市。作为著名的全球财经会议之一,《财富》全球论坛被称为“把握世界经济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其对举办地的选择,具有风向标意义。每一届举办地都是“全球范围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

苏安迪说,一个巨大的新传奇正在中国上演,这个新传奇就是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10年过去,西部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变,成都是其中的翘楚。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强大的创新能力、独特的文化气质、丰富的国际会议承办经验以及优良的政务服务,这五大理由让成都最终成为《财富》全球论坛举办地。

西部大开发以来的12年,成都经济年均增速位居12个西部省会城市之首,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标杆城市,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成都已集中了四川省1/6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GDP占西部地区的8%,正发展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2011年4月和今年2月,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明确了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天府新区作为建设成渝经济区成都极核的龙头项目,与成渝经济区一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拥有着中西部地区最发达的航空交通和铁路物流。2011年,成都机场凭借2907.4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成为“航空第四城”,并在今年初被中国民航局列为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并列的同类型国家级航空枢纽。

随着韩国第二大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唯一国有银行友利银行在成都开设其在中西部地区的首家分行,成都的外资银行数上升至13家,数量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目前,已有超过2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的芯片就有一枚是成都制造,全世界超过半数的iPad产自成都。成都还是中西部地区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城市。

2010年,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刊文认为,成都是世界上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今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智库与花旗集团共同发布的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的最新调查报告中,成都的综合排名位居中国中西部第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成都的科技竞争力位居西部地区首位。

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休闲的生活方式,成都以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3000多年前,这里便有了高度发达的金沙文明。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是唯一一座2000多年来城址不改、城名不变的城市。

《财富》全球论坛选址成都,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成都拥有承接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和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近年来,成都举办的西部国际博览会、国际车展、国际美食旅游节等展会均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创办以来已22次“花开”蓉城,去年起永久落户成都。2009年以来,成都连续被业界评为“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等。

来源:北方网  编辑:潘青艺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2015地方两会
2015年地方两会大幕拉开。>> 详细

各地新闻
据了解,宋福如连续6年为村民置办年货,免费为村民发放米、面、油,免费为村民体检,全村村民免费享受新农合、新农保,被村民誉为“免费村支书”。>> 详细
点击排行
  最高法:微博网聊记录等可作为证据
南京公布反腐任务清单:纪委书记不敢监督将究责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