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十二五”开局:中国着力弥合城乡差距

2012-02-29 13:50:28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初在《求是》上撰文指出:中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差距,是这个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大国的13亿人口国家躲不开的“短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值。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被寄望继续推进改革攻坚,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将成为“进一步改革”的着力点。

早春二月,59岁的李笑珍在重庆渝北区的一个公租房小区抱着孙子晒太阳。去年9月份,李笑珍一家四口从乡下的青蓝村搬到这个城市小区,每月缴纳800多元房租,住进了一套近80平方米的公租房。

“小区有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孙子大了可以就近入学,再过一年,我就可以享受老年人社保了。”她告诉记者,儿子现在在渝北区服装厂打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工作是通过社区的职业介绍所找到的。

重庆是中国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该市,已经有近30万中低收入居民解决了住房问题,其中就有大量像李笑珍这样的进城农民。截至去年底,重庆330多万农民的户口问题得到解决。

为了打消农民进城顾虑,重庆市规定农民变市民时,可以带着土地走,在农村的很多权益也不会失去。李笑珍在青蓝村的家里还有几亩地,正让丈夫种着。重庆市规划,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

通过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举措,中国各地在弥合城乡差距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探索。

在重庆九龙坡区陶家镇,58岁的村民黄开基算了一笔账:两亩多土地租给了当地的都市工业园,每年可收取“租金”4000多元;他还因此得到了两套住房,并在工业园找到了一份月薪2000多元的工作。

城乡间的鸿沟不仅体现在收入上,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缩小市民和农民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的差距。

到去年底,中国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在四川省彭州市新兴镇阳坪村,综合文化活动室门前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活动广场,300多平方米的活动厅内有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馆、老年人活动室和残疾人活动室。

如今,城里人能看到的电视节目,农村一样能看到;城里人有医保,农民也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里人60岁退休拿社保金,一些地区的农民到60岁同样可以拿到。

“中国政府连续多年出台了力度空前的强农惠农政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说。

“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千百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

去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增幅首次突破千元,实际增长11.4%,成为自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但是城乡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重庆,进城不久的李笑珍还有些忧虑,“物价有点高,房租也有些贵,再过不到一年孙子就要上幼儿园了,小区配套的这个幼儿园也要每月收600元。”她说,现在全家就靠儿子打工和丈夫在家种田的收入,目前还够花,以后孩子上了幼儿园和小学就吃紧了。

“今年我一定要找一份工作,贴补家用。”推着婴儿车的儿媳妇吴克兰说。自称“没什么专业技能”的她很不自信,“只能做做家政了”。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的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这个一直横亘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老命题,如何用新思路去破解,使得今年的全国两会更受关注。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让农民没有顾虑、带着足够财富和尊严进城,从而弥合城乡差距,需要的是制度改革和创新。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还有很大空间。”李成贵说,要给农民的土地更好的“赋权”,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大收益,“这是个系统工程”。

李成贵认为,农村征地制度、集体土地利用制度都需要进一步改革,以进一步释放农村潜在的生产力。今年两会,他将带着这样的提案上会。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

精彩热图

雷锋精神 永不褪色的旗帜

香港海洋公园大熊猫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