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清明扫墓 不重形式重心意(图)

成都满蒙公墓
清明节至,成都市民纷纷开始出门扫墓。而这几天阳光明媚,一扫“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气氛。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北郊的磨盘山公墓和石岭公墓,由于“北改”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和时值上班期间等原因,来扫墓的并不多。对于扫墓,市民们大多不拘形式,表示主要是来缅怀亲朋,“心意尽到就可以了”。
68岁的吕应中老人独自来到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邓锡侯的墓前,点燃了香、蜡,烧着一叠纸钱。老人是邓锡侯的侄子,颇为激动地跟记者说起了邓锡侯当年率领国民党部队起义,和平解放成都的事迹。据老人讲,成都的风俗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三天扫墓,原来还要兴跪拜、作揖等礼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就烧点香蜡钱纸。“娃娃些都忙,孙子辈的因为看都没看到过(邓锡侯),感情淡薄,所以我也没跟他们约,自己就过来了。”老人表示,自己每年都要过来,“寄托一下吧。”
在石岭公墓,记者遇见了市民王先生一家。王先生的同学因车祸去世,安葬在这里已经很多年。问及清明扫墓的传统,“这个就是传统嘛,”王先生指着墓前的香、蜡和鲜花说,“现在大家都是表达个心意,缅怀一下,不太在意老一辈那些忌讳之类。”
磨盘山山顶有一座满蒙公墓。“满蒙公墓在整个中国就只有这么一座。”据公墓的管理员徐顺彬介绍,这座公墓去年被列为国家正式公墓。公墓总面积有5亩左右,有名姓的坟墓大概有四五百座,都是入川后的八旗子弟的后代。对于这里扫墓的风俗,徐顺彬说,“风俗没什么区别,都是烧纸钱,送花,放鞭炮这些。”
在满蒙公墓里,记者遇到了和儿子一起来为父亲扫墓的刘溥老先生。刘先生是蒙族人,父亲是成都满蒙学会第一任主任刘灜臣。(成都满蒙学会成立于1957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满蒙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刘先生既不烧香蜡、纸钱,也不放鞭炮,只带了束花过来。问及原因,刘先生表示这是他的习惯。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满族婆婆也和她的汉族丈夫来到公墓。“我们的老祖先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辈的都在这里。”提到扫墓的传统,婆婆不停地推辞,“那些(传统)我都搞不清楚,只有我哥才搞得清楚,我哥是满蒙协会的老委员。”对于自己扫墓的方式,婆婆说,“我们有时候拿花,有时候烧纸,没啥讲究的。心意尽到就可以了。”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李渝、彭超、赖力)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