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2012-03-30 09:06:18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重点工作

2012年经济社会工作任务繁重,涉及许多方面和领域,概括起来讲,就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稳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外需对去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今年,稳增长的压力和重要性上升。应当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增长的关键是扩内需。要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努力解决好农民工在大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在中小城市的落户问题,释放消费潜力。认真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同时,高度重视外需对稳增长、促就业的重要作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实现内外需良性互动。

控物价。去年,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摆在宏观调控首要位置,采取了综合调控措施,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但应看到,当前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提高等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对物价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今年,应继续高度重视管理通胀预期,在实施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精心搞好物价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应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重点抓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供应,促进供求平衡;搞活流通,切实降低过高的流通成本;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合理把握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和力度;加强价格监管。

调结构。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有扶有控,力促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应深刻认识到,发展必须转型,转型也是发展。应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实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继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惠民生。去年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不俗成绩:新增就业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但应看到,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在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仍有不少待解难题。今年,应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重点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持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抓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总结基层鲜活经验,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促和谐。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努力从苗头上和源头上消除影响经济稳定、社会和谐的负面因素;积极稳妥地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和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风险;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稳增长是保持今年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和关键,控物价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调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基本途径,惠民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改革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促和谐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只有把各项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

坚持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在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深刻的警示。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促进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政策措施应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努力营造鼓励实业致富、抑制投机暴利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同时,遏制投机炒作,改变个别领域价格上涨过快、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努力推动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以及各行业利润趋向平均化。

将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排斥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应发挥好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韩文秀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少虎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建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6000朵玫瑰插马桶,美院教授另类示爱引热议

枣庄抓获白色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