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 中原经济区大有可为
3月13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三家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协议》确定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中原经济区区域范围内应初步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基础框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以上。到2020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对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并成为支柱性产业。
协议的签订,对于发展河南文化产业意义重大,对于中原经济区文化繁荣、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同样意义深远。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资源丰富,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去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对河南寄予希望,而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基础,做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这台大戏,河南已然开始先行先试之举。
文化资源丰富 文明传承具有天然优势
中原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河南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可以说一部河南史即是半部中国史。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切实有效 保护与开发并举并行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文物古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其中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天地之中”嵩山历史建筑群等更是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河南省坚持市场化发展、多元化开发、多形式发展,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批文化遗址得到了切实的保护,同时也发掘了一大批深埋地下的文化遗址,如2009年发掘的安阳曹操墓等。
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2011年河南地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到95个。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明显增多。
这些年,河南以“点”带“面”,大力实施历史文化传承工程,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中原根亲文化等为主要平台,全力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中华姓氏、文字演变、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主题文化基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承载地。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设国际一流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国家大遗址保护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力打造展示中原形象、弘扬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窗口。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河南通过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力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杂技情景剧《水秀》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全国都叫的响亮。
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
根据河南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下一步文化建设纳入河南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同时加大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示范,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在亿万河南人民的支持下,河南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华丽转变,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人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河南的文化事业一定能够更加繁荣。(中原)
来源:中国网河南频道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