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学课本植入广告:质疑商业行为是吹毛求疵?
冯海燕
延伸
质疑商业行为
实乃吹毛求疵
完全让教育“一尘不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无法做到。教育和教育机构不是游离于世外的“桃源”,孩子们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朝圣者”,我们或可以在“硬性的审核”和把关下,让孩子们在教材上看不到任何一点商业广告,但他们的饮食、服装、生活环境等等,却无一不是商品和市场的,也无一不是广告宣传结合的产物。孩子们要上街,必然会要看到店铺广告、开发商广告,看到商家“声嘶力竭”的促销。那么,在一个已经开放和市场化的今天,保留所谓的“教材书一尘不染”实已经看不到任何的“价值”。不仅“守不住”,守住的也是“假的”。就和日益发达的网络现实之下,男女之间的一些问题,给予孩子们教育与否,“哪点事”已经“就在哪里了”,“防也防不住”。
真正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也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将学生们“关进笼子里”,授以一个“排斥商业的所谓教材”,而一旦学生走向社会面对的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反而是一种教育的脱节。对教育和标杆持一种“洁癖”式的看法,无助于学生成长和教育实践。反之,多一些切合社会实践的教育,如“课堂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乡土式教育”,将有助于孩子成长。也更有助于培养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增强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另外,“固守”在一本本教材之中,希望孩子们仅通过每年度接受几本教材灌输就能得到茁壮成长,这恰恰是教育理念定位方面的最大失败。
毕晓哲
-三言两语
●孩子们的课本封面上,我们不反对有“博爱教育”,但不应该借此“夹带”出“博爱医院”,这就有些过分了。
——蓝小杰
●面对这种“课本种广告”,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却说“‘博爱医院’的问题,本来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现在网友提出来就有可能产生误读”——你自己错了却说“没有任何问题”,反而说网友“误读”,简直是“一派胡言”。
——霍楠昆
●“误会”在所难免,如果确实已影响到教材观瞻,有关方面主动纠正也不失为一种客观态度。但这一现象却直接反映出在时下,应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的重大课题。
——李家云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上,希望看到和获得的是一种“干干净净”的,不含有任何世俗色彩的“象牙塔”式教育,公众可能也乐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精神层面的崇高者”,或道德层面的“圣人”,甚至以能否获得这样一个结果来衡量教育的功过。这样的教育理念很显然有些吹毛求疵。
——裘德铭
●一本2003年初审通过的语文教材,封面上有“博爱医院”四个字,完全可能是取“博爱”之义,配合当年非典宣传需要。并且课本里还有《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讲述了为救治非典病人而牺牲的护士叶欣的事迹,从而做到图文并茂,教育学生们要弘扬爱心,传播爱心。大家太过敏了吧?
——于正正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