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看成都
编者按
日前出版的《小康》杂志2012年3月刊,推出了全国“两会”成都特别报道,通过开篇导语和《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天府新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成都“运输大通道”提速》三篇力作,深度揭示成都的“裂变”蓝图。今日,本报对此次特别报道进行摘录编发,以飨读者。
开篇导语
成都“裂变”蓝图
开放的世界,是成都的舞台;开放的成都,是世界的机遇。
全球产业布局在加速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持续深入,承接国内外大规模产业转移,将是成都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机遇。在这个开放的舞台上,成都如何抓住历史的机遇?
成都集中了四川省1/6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占到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8%;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在增速方面,成都居首位。
截至目前,成都已有207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各类金融机构超过80家,全球生产的电脑中每5台就有1台是“成都造”,全球三分之二iPad“成都造”……可以说,成都占得了先机。
但是,无论是城市形态还是城市体量,成都与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不足以支撑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成都有宏大的雄心、长远的眼光,更要有科学的规划蓝图。
今后一个时期,成都的发展定位是力争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这个定位,虽然是立足西部的区域性定位,但又强调塑造“全球比较优势”,因此也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定位、国际化定位。
当然,成都地处西部内陆,既不沿海也不沿边,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必须把交通摆在优先位置,下决心首攻交通、大兴交通,更加紧密地融入全球交通大循环。
明确了新一轮发展定位的成都,正坚定不移地踏上开放发展之路。这些兴市战略,描绘出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将“怎样裂变”的蓝图。
第一篇
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升级成为具有更高集中度、更强带动力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体现了成都对于区域竞争挑战的积极应对,更是成都乘势而上的奋进定位
结合对市情的再认识,在去年12月17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成都市提出了新的发展定位: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西部佼佼者期待再升级
一个城市确立什么样的发展定位,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抱负,也最终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定位是成都在充分考量区域竞争、城市竞争的历史和现状后的必然选择。
放眼全中国,成都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处在第二梯队的中游位置。第二梯队,恰恰是副省级城市竞争最集中、最激烈的组团,每个位次之间的差距只是百亿数量级。成都稍一松懈就可能滑向第三梯队,努一把力就可能进入第二梯队的前沿,甚至成为第一梯队的后备力量。
成都就站在这样一个进退攸关的成败关头,稍慢一步就会一误再误,领先一步就可能步步领先,升级成为具有更高集中度、更强带动力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体现了成都对于区域竞争挑战的积极应对,更是成都乘势而上的奋进定位。
做最好的“增长极”
2012年2月初,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成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已经锋芒初露。
2011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85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GDP总量超过武汉和青岛,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比上年提升2位。而在增速方面,成都在副省级城市中居首位,比上年提升了3位。
已经亮出了“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锋芒的成都,正在努力做最好的“增长极”。
立足新的发展起点,成都按照“五大兴市战略”的部署,正在以“领先发展”的姿态,积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中西部地区的奔跑者
认清了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成都,已经在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道路上迅速奔跑了。
据成都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分产业来看,2011年成都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43.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83.4亿元,增长12.4%。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58%和40.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45.9∶49.3。
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成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截至目前,在成都落户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207家。而成都,也愿意成为世界了解西部的“第一窗口”,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地区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