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经济区成为山东发展的 “加速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实施一年,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山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超超说:“‘黄’、‘蓝’两大经济区是山东投资新项目最多、产业最集中、开放度最高的地区。”
据介绍,这两大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一年,去年GDP达到2.3万亿元,占山东总量的51%。而来自山东省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两大经济区的出口和利用外资占山东总量的70%以上。张超超说,今年山东“黄”、“蓝”经济区将在发展上寻求新突破,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园区建设。
蓝色经济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等5大产业集群;黄三角经济区重点培育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生态旅游等5大产业集群。
同时,制定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将重点培育青岛海洋生物园、潍坊特色海洋化工园、烟台冷链物流园等37个海洋产业园;重点培育寿光蔬菜生产基地、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等20个黄三角经济区高效生态产业园。加快建设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三个中外合作园区。
加强沿海生态保护建设,推进《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推进威海九龙湾等6个整治项目,建设烟台牟平沙质海岸等5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完成20万亩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工程。
山东今年将全面实施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化管理,计划开发未利用地20万亩。为尽快“蓝”、“黄”两区发展,山东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 黄三角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烟台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胶州湾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山东两大经济区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基础设施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包括海阳核电、德龙烟铁路、山东半岛港口群建设、青荣城际铁路等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 “两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两大经济区作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龙头,将通过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扩大与日韩经济的合作。近期将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进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开展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以提升“两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今年将推进青岛合和海浪能发电、贝尔特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等14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利津高效生态渔业、赤山集团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5个现代海洋渔业项目,大金重工海洋工程重型装备制造、潍柴大功率船用柴油发动机及配套产业基地等15个现代海洋制造业项目,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等16个现代海洋服务业项目,这50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1196亿元。
黄河三角洲重点抓50个高效生态农业项目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及10个石油装备制造项目和20个先进加工制造项目。
加快培育两区龙头企业,蓝色经济区着力培育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海洋交通运输物流等主要产业的50家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12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5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达到10家。
黄三角重点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要产业的60家重点企业。到2012年底,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1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0家。
实施“两区”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完善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扶持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推动两大经济区的发展,2月8日,总规模300亿元的蓝色经济区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30亿美元中国蓝色经济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时在济南成立。去年7月份成立的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也运行顺利。这些基金将撬动千亿元直接投资,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项目输血。
来源: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记者 鞠川江 王倩) 实习编辑:孙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