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女杰李默:谁说女子不如男

2012-03-07 18:44:40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农机女杰李默:谁说女子不如男

农机女杰李默 向明超 摄

在李默的身上有很多称呼,“第二届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河南十大三农人物候选人”、“巾帼领机手”都是她。

“你要听外边人说,那个河南割稻割麦的女的又来啦。那肯定是我”,李默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1979年,李默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后,李默进入固始县农机厂做了一名工人,这是她最早接触到的农机。90年代,由于工厂效益不好,李默离开工厂,尝试开饭店。当发现经营饭馆比较困难时,李默选择了南下海南,加入了固始县的打工大潮。

1999年,李默南下海南。此时,李默和丈夫离婚不过十几天。由于和丈夫感情不和,李默选择了和丈夫离婚,也选择了出外闯荡。

2001年底,在朋友的介绍下,李默去了柬埔寨,带着的还有17岁的儿子许科振。在柬埔寨的工作中,李默又一次接触到了农机,也萌发了回国做农机事业的想法。

2005年,已经代理久保田农机的李默运用自己的人脉,组织了36台久保田农机到海南进行跨区稻麦收割作业,这也是李默组织“河南跨区作业队”的开端。这以后,每年5月中旬从收小麦开始,李默带队从湖北到固始,再到许昌、洛阳、河北、内蒙转战作业数千公里;9月下旬再集中北上东三省去收割水稻。跟她出去的人由最初的几十人逐步发展到数百人,2008年达到了上千人。

2008年,李默发起成立“保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购机农户以农机入社。现在,合作社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42亩,产值达到2000万,李默个人的农机设备价值也近500万。

回忆一路走来的成功履历,李默说,从2005年开始组织跨区作业到现在,为机手挣的钱也多,机手们受的苦也多,在组织中遇到的困难也从没停过。

“你看我现在穿的很好,那忙起来的时候,日头下晒得黑得很”,在我们面前,李默穿着宝蓝色的羽绒服,黑色长裤,鞋跟不是很高的高跟鞋。乍一看,确实是女企业家的派头,走近点,可以看到李默脸上因为长期照晒留下斑点。

“有时候,连洗脸刷牙都没时间,也没条件”,农机合作社的机手刘萍说,“有时候活多,干两三个通宵也有”。

2001年,刘萍买了久保田农机。为了买农机,刘萍到处向亲戚借钱。“开始走不出去,就在当地干。后来找到了李大姐,就跟着她出去”,刘萍说和李大姐一起干了有十年,第一年挣了六七万,现在一年能挣一二十万。

“我家又花了90万买了挖掘机,算下来,家里的机子也有200万吧”,刘萍说。

2008年,李默的“河南跨区作业队”规模达到1000多人,跨区作业的范围、定下的单子也不断增大。也在这一年,李默遇到了挑战。

10月,李默组织农机去东北三省跨区作业,刚到达哈尔滨就得到11台联合收割机在吉林白城市的三省交界处被截的消息。连夜赶到白城却又联系不到被扣机手,李默又得知一些机手被截机者拐到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经过多方周折,在媒体和警方的帮助下最终11名机手终于在洮南与李默团聚了。

“事情解决了,我们就开始去干活了。机手一天都耽误不得。”李默说。

在儿子许科振的眼里,李默很有能力,喜欢结交朋友,很直爽。

“她对我的要求就是身体好,别的不怎么管我,但喜欢带我出去历练”徐科振说,“和妈妈一起很平淡,但很温暖”。

和李默一起在柬埔寨的日子,许科振学会了英语日常交际用语,还了解了很多关于农机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农机化水平和别的国家差距很大,我们还要做很多努力才行”,许科振说。

从和丈夫离婚后,工作占据了李默的生活。现在依然单身的李默显得很豁达,“我单身惯了,还不想找”,“以后年纪大了,再找个伴吧”,李默说着像个玩笑。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向明超 焦宏昌 实习记者 袁金城) 编辑:宁波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盘点各地发现的神秘物体

围观冰冻5000年木乃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