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七百年游吟,是否沉默的未来

2012-03-07 14:17:55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马街书会:七百年游吟,是否沉默的未来

民间艺人在马街书会上演唱 向明超 摄

马街书会:七百年游吟,是否沉默的未来

民间艺人在马街书会上 向明超 摄

700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都是民间艺人的大日子。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都会来到河南宝丰县。地方不大,级别不高,却是民间艺人追逐艺术的舞台。然而,不断发展的社会,年轻一代新的价值观念或许会让这一古老的艺术传统沉默下来。

马街书会——民间艺人的圣地

麦田里,几十个剧迷围在15岁的陈毅身边。陈毅拉起曲胡,围着的人都唱了起来。

夹杂在中年人为主的表演队伍中,年纪小的陈毅显得很扎眼。

“年青人,拉个《瞎子看灯》吧”,陈毅身旁的一位老奶奶说。说着,陈毅就拉了起来。

有人问陈毅是不是和老人一个剧团的,陈毅摇了摇头,“我们不认识,她只是想唱”。

陈毅说这样的情况很正常,有一次因为周围的人想唱,他连续5个小时拉了50首段子。天太冷,陈毅不得不总搓着手。

宝丰县地方政府相关人员说,今年有两万多人参加了马街书会,其中民间艺人达1800人。

马街书会,俗称“十三马街会”,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10华里以外的马街村举行。这天,来自河南各地及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马街。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

平时,很多村民在过寿或者办婚礼的时候请这些艺人来说唱。书价一般是以上年的收成好坏和艺人的水平高低来定的,少的一棚百十元、几百元,多的能达七八百元,最高也有上千元、几千元的。

来自兰考的艺人尚建设从9岁起就来参加马街书会,他说在马街书会期间,他能挣2500块。“这些钱够养活我妈和我了”尚建设说。

马街书会上,除了民间艺人,还有很多艺术学校派来的代表。他们说书的题材主要是民间传说、英雄故事、爱国者等。

在很多民间艺人的口中,很多故事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慢慢改编。像来自平顶山的路花让,她把计划生育政策编进了坠子里传唱。“用河南坠子来讲诉国家政策,这是一种创新”,路花让说。

路花让参加马街书会已经有30年了,她说河南坠子里自己最喜欢《多子愁》。

 同样来自平顶山市的杨家富今年带着儿子一起来马街书会听书,“这样听着,比看电视上的畅快”,杨家富说,“就是一年一次太少了”。

马街书会:沉默的未来?

尽管700年来,马街书会从未间断,尽管马街书会在200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评书、坠子、大鼓传统技艺无人继承的危机却是马街书会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我来是因为我喜欢民间艺术,但是学习这些并不能让我买一套房子或者一辆车”,卢鹤说年轻一代的生活压力太大了。

卢鹤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她相信保护民间艺术很重要,但是她并不愿意学这些。

这或许是年轻一代对于民间艺术的想法——欣赏但不会从事。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向明超 安百杰 实习记者 袁金城) 编辑:许银娟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马街书会  

精彩热图

盘点各地发现的神秘物体

围观冰冻5000年木乃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