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我一直没离开粤剧

2012-03-05 14:59:02 来源: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红线女于上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的荣誉。近日,红线女在红线女艺术中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这次的奖项,她谦虚以待,但表示在工作上一直“有追求”,不仅对于新时代的演艺女性“有希望”,“对男同志也有希望”。谈及粤剧的继承与创新,红线女坦言剧团最重要的就是创作队伍,一定要加大对编剧队伍的培养力度。

从艺74年,现年87岁的红线女回答记者文时仍神采奕奕。她笑称自己越活越年轻,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后,她与粤剧工作者共同研究,情系工作,身体反而愈发健康,很少生病。

当问及“对现代演艺女性的期望”,她说“不仅对新时代的演艺女性有希望,对男同志也有希望”,更强调“最重要是对事业有热情”,并以她曾在粤剧《白燕迎春》中演出的“沈洁”一角为例。沈洁是现代粤剧《白燕迎春》的主角,一位女外科医生,“文革”受迫害致家破人亡时,想到的仍是病人。“文革”后她如枯树逢春,事业有成时,还抢救迫害过自己的仇人。除了对工作的热忱,红线女认为工作中要团结,要互相促进成长。“工作方面我的确一直努力追求。我一直没离开粤剧……艺术总是要认真,要千锤百炼才能有好戏。”

作为著名军事评论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席研究员马鼎盛的母亲,红线女坦言对儿子的培养心存愧意。她觉得自己长年忙于工作,儿子的成才全赖学校教育和自学。但马鼎盛也非常体谅母亲,曾跟红线女说过:“妈妈,多谢您给我自由成长”。

今年两会,作为省政协委员的马鼎盛提议要写一部粤剧发展史。对此,红线女表示个人没这个想法:“我只懂自己的部分,不想道听途说。所知所能才好做,要实事求是。写粤剧发展史是件大事,要组织成一股力量才行。“

红线女曾倡导了很多粤剧革新,例如之前的全国首部粤剧动画片《刁蛮公主憨驸马》。红线女认为粤剧“一定要继承,继承之中要改革”。而首要任务是培养创作队伍,因为“剧团最重要是编剧队伍”。红线女感慨道“以前曾组织20人的编剧队伍,投入200多万,最高达到500多万。现在力量分散……没编剧队伍就没戏做。以前一个剧团至少两个剧务。”她更呼吁文字工作者多多支持剧团,呼吁广州父母应该让把有演戏天赋、爱好戏剧的儿女送去学习。而现在很多父母也不让儿女们继续学习戏剧,“这让粤剧工作者很心痛”。

被问及粤港两地合作是否能解决“人才缺失问题”,红线女回答“《刁蛮公主憨驸马》就有找香港演员,楚原导演也很用心”,也有很多香港演员既会演也会写。她再次强调“问题还是剧本,没有剧本很凄凉。

最近广州市长陈建华指出在恩宁路改造地块建立粤剧艺术博物馆,曾参加会议讨论的红线女对这个想法“举双手赞成……但这是很大的事情,不是只盖一栋楼,不能为建房而建房。要如何去建,如何集中力量?博物馆里面要陈列什么?这是一件大事,不能局限于领导者层面,不能只听一个半个人的意见,要站在粤剧工作者的角度,要邀请粤剧界的广大工作者讨论。应该从长计议,多方征求意见。”她还指出,恩宁路不能代表粤剧。“的确,过去很多粤剧工作者住在西关,但许多人也住在河南(珠江以南,海珠区一带)。我觉得博物馆不一定要建在恩宁路,不一定建在西关。”红线女掷地有声,而后又笑称“也可以建在东关呀。”尽管红线女觉得建造粤剧艺术工作馆需要很久一个过程,但她觉得“建馆可以让戏剧工作者很自豪”,建馆需要资料收集的工作,很多工作者也会回来帮忙。

来源: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记者 李文芳 实习记者 梁倩芸)  编辑:许银娟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红线女 粤剧  

精彩热图

围观冰冻5000年木乃伊

雷锋精神 永不褪色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