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
小碧心急需巨额手术费,消息传出,捐款者云集。小碧心的爸爸是一位发型师,他坚持通过帮人剪发,有尊严地接受捐助。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他的理发店前排起了长龙……
一场帮扶小碧心的“剪爱行动”,在网上蔓延开来,人们纷纷认购20元一张的“剪发卡”……
从北京到南京,美发机构自发加入了为小碧心义务剪发的行列……
雷锋精神映照下的人间大爱,就这样接力传递,让人温暖,给人力量。
一颗碧心,映照着千万颗碧心。
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说过:在所有人都有道德之前,没有一个人能被称为完全有道德;在所有人都幸福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幸福。
我们也许很难像雷锋那样纯粹地为他人而活着,但仍要记住,茫茫人海,有默默奉献的温馨,也有一呼百应的力量,只要相融相通,相扶相持,就能惠及他人,温暖世界。
我们最后要问:雷锋,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
雷锋,如果还活着,他不会希望我们都是他,我们也不可能都是他。他并不期盼所有人都跟他走同样的路,不要求每个人都跟他做一样的事,不要求每件事都和他做得一样,但是,他希望我们每个人的胸中都存放着一颗爱心。
有这样一位好人,把因善举而得到的奖金留作自用,却引起了争议。有人说,他学雷锋救人,就应该学雷锋捐款。那么,我们该不该这样去苛求,要别人尽善尽美?
2500多年前,孔子就批评过免费赎人的子贡,表扬了救人后接受馈赠的子路,因为“义”与“利”并非完全对立,结合得好,可以激励更多的善行。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个故事,评价曰:“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雷锋精神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感动,是真诚,是温暖。不择人,不求全,“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雷锋精神就不是孤岛,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徜徉其中的心灵花园。
“雷锋!”
“到!”
每天晚上,辽宁抚顺城北高尔山下的军营里,“雷锋班”点名,第一个点到的是雷锋,全班齐声应答。
年轻的声音在山间回响,这是半个世纪的回声。
1963年1月,雷锋牺牲5个多月后,“雷锋班”被命名。雷锋班编制8人,实际只有7名战士,战士们永远留一个位置给老班长雷锋。雷锋床铺上已经泛黄的被子,每天都被叠成“豆腐块”的模样……
墙壁上是一条不变的横幅:“老班长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一别五十载,雷锋从未离开我们。
永恒,不在于巍峨地凝固于历史深处,而是如流淌的清泉,在每个时代都浇灌出生命的花朵。
雷锋选定了最高的价值坐标,选定了奉献他人的人生方向。斯人已逝,遗响犹存。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背影,触摸到他的肩膀,他在前面领跑,我们追随着他前行。
走进雷锋纪念馆,目光抚过墙上一幅幅照片,那仿佛是一个英雄的辉煌聚会,郭明义、丛飞、徐虎、文花枝、李素丽……他们簇拥在雷锋身旁。
雷锋精神,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锋。
——这是一个大众化的雷锋。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每个人。有时,他叫“雷锋车队”、 “雷锋超市”、“雷锋银行”……有时,他在搀扶盲人过马路;有时,他在为穷孩子送去哪怕是几块钱的温暖,可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是一个时代化的雷锋。在时代发展中,他在希望工程中,托起失学孩子求知的梦想;他在“母亲水窖”活动里,燃起西部缺水母亲的希望……或者,他叫“志愿者”、“义工”。公共场所,他服务在民众身旁;废墟里,他冲在救灾一线;福利院里,他四处奔忙……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雷锋。他可能是瞬间的雷锋,也可能是一辈子的雷锋,他可能是一个人的雷锋,也可能是一群人的雷锋……
他们不是雷锋,他们又都是雷锋。
他们在不同方位,发出不同的光亮,或摇曳如烛,或熊熊如炬,却能汇聚成太阳一样的光芒,照耀世界,温暖人心,照亮中国精神的天空;
他们在不同的声部,在领唱者的召唤下,或如波涛汹涌,或如涓涓细流,发出自己的和声,共同完成一部壮丽的生命交响,响彻中国精神的天空。
个子小小的雷锋,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吭高歌,他的身后,合唱的队伍,排山倒海。
这是半个世纪中国人的心灵共鸣。这是当代中国面向未来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