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追问
追问三:国内高校如何应对全球生源争夺战?
这样一个数据也许值得关注:全国接受海外学历教育者年均增幅超过20%。
发达国家许多高校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环境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年轻学子为自身成长寻求更好土壤无可厚非。也有学生希望获得更多海外工作经验,出国念大学无疑是重要途径之一。但诸多优秀学生舍近求远,其中也有对国内高校教育质量的担忧。网上调查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问题:36%的家长认为,国外高校可提供更好的教学方式。
记者采访过上海一位小有名气的设计师,曾在澳洲留学的她,感叹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高校在设计创意类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方式差距都太大了”。
“大学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总要评价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本身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具‘选择资本’,从这个角度看,国内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不讳:优秀高中生扎堆留学,折射出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失望情绪”。
他认为,当前国内不少大学在自主招生政策上做文章,希望得到更多优秀生源,但如果仅仅在招生制度上花工夫,而忽略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制度的改善,这种生源争夺无异于舍本求末。
有人为高校算了笔账:假设有1000名优秀中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分摊到内地排名前20的大学,每所学校只流失了50名优秀生源,相对于其每年数千人的招生总量,这个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若沉浸于“国内一流”的自我陶醉中,不从自身找原因而任其发展,流失效应可能会不断放大,带走更多优秀学生。
只有优秀的学生和优质的师资互相推动,加上一流的学术研究,才能使大学成其为一流。很多大学的科研,要依托于学生资源,一旦这种氛围和资源消失,这些“顶尖大学”很快就会失去光彩。高校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反过来又导致对高中生吸引力不足。如此循环,发展前景堪忧。
专家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非一朝一夕。国内高校首先应认识到危机所在,然后“危”中见“机”。在专利论文、项目资金的浮躁竞争中沉淀下来,踏实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改革培养机制,赋予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选择权,鼓励人才自由生长;同时在教师激励机制中,为真正在课堂上、在育人中花力气的老师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只有长期坚持提升教育质量,不断反思,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才能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其门下。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