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七旬老人心系“爱心学堂”四十年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东七社区78岁的老人缪焕勤,是原合肥铁路工程学校退休教师。20年来自掏腰包数万元,共资助铁路工程学校105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了倡导邻里互助,18年来,她将每月15日定为邻里相约“半月谈”,营造了社区文明和谐的新风尚,被群众称为“爱心大使”。21年来她共资助108位学生完成学业。
如果不是记者到访,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8点半到10点半,应该是缪焕勤做“作业”的时间。
“作业?”“要做数学题目啊,现在的小学数学越来越难了,要辅导孩子,我自己得先学会。”78岁的老人笑着回答,眉开眼笑间皱纹舒展,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
自1991年从合肥市铁路工程学校退休,老人就在居住的瑶海区七里站街道廿埠社区的职工宿舍旁,开办了一所“爱心学堂”,二十年如一日,义务辅导和帮助附近的留守流动儿童和铁路职工子女。
“我做得还不够,要更抓紧时间,争取多为孩子们做点事。”2011年11月25日上午8点,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记者面前,笑语盈盈,慈祥而真诚。
如果从帮助第一批孩子算起,老人的爱心举动已经延续了近40年。
上世纪70年代,缪焕勤在铁四局襄樊技工学校教数学,那时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为了让后进生尽快赶上来,放学之后,把学习困难的孩子带回家辅导作业,几乎成了缪焕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最重要的事。1984年,调到合肥市铁路工程学校的缪焕勤,把“老爱好”又带到了“新地方”。
“或许是与生俱来的骨子里对孩子的喜爱,我一看到孩子就开心,就想帮帮他们。”老人这样描述自己帮助孩子们的初衷。
多年来,老人先后拿出数万元,共资助108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通过各种渠道先后推荐80多名铁路工程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此外,她通过各种方式帮扶的孩子不计其数——数据背后是一颗滚烫的、真诚的爱心。
退休后,老人从铁路工程学校宿舍区“要”来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打扫干净、从学校运来旧桌椅,挂上“爱心学堂”的牌子,缪焕勤义务做起了附近流动留守孩子们的课外老师。
20年间,从周一到周五的下午4点半到5点半,周六周日和寒暑假,是缪焕勤固定的工作时间——给孩子们辅导数学,谈理想聊未来,开展书画比赛,带着大家打扫家属区卫生……
“名声”传开后,要送孩子来“爱心学堂” 的家长越来越多,几乎踏破老人的门槛。囿于空间和人手的限制,老人只能一一婉拒,但还是留了余地,“孩子有问题可以随时找我。”
不光家长们愿意,孩子们更是主动要求,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缪老师的笑容很慈祥,不会因为成绩好坏对大家区别对待。”“缪老师几乎从没发过火”,为数不多的几次,还是冲着家长。
一次,是看到“爱心学堂”的孩子中午捧着半只冰凉的烤鸭在啃,老人气冲冲地跑到孩子家里,质问家长:“你们再忙也不至于没时间给孩子做顿热乎饭吧?果真这样,以后中午到我家吃。”家长满脸通红,反复跟老人保证这样的错误不会再犯。
一次,是无法容忍邻居在大庭广众之下打骂孩子。老人拿着一本《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找到邻居:“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行为模式是父母言行的投射,你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是否先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好榜样?”几天后,孩子告诉缪焕勤,妈妈向他道歉了,很真诚。
如今,尽管已年近八旬,老人仍然清晰地记着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记得他们的经历、故事和现在的工作单位。“他们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老人眯着眼睛微笑着说。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记者 刘楠雪 通讯员 夏漫红)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