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龙:绿色之乡的“文明之路”

2012-02-18 16:25:21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位于云南安宁市西北部,森林覆盖率达67.7%的“绿色之乡”青龙,日前众望所归地创建成为“全国文明村镇”,这是昆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镇。

青龙如何从全国众多村镇中脱颖而出,成为云南安宁市文明创建的娇娇者?本报记者近日走进青龙探访。

“全国文明镇”到底“文明”在哪里?

走进青龙,宽敞洁净的柏油路、鳞次栉比的楼房、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亮化让人眼前一亮。在青龙中心公园,三三两两的居民坐在石凳上,或拉家常或交流养生之道……一片悠然、祥和的氛围。如今的青龙农民越来越像城里人了,退休可以拿养老金,看病有城乡合作医疗报销,适龄儿童全部入校就读。

文明是衡量地方、单位、个人综合素质的最有价值的名片之一。青龙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过程中,始终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从解决与加快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提升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制度、生活品质,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

基础建设换了村容

青龙投入近3亿元,高标准、高起点完善集镇道路和公共基础设施,两横四纵的路网贯穿全街道。成昆铁路、广昆铁路复线穿境而过,安楚高速、320国道、安武、安富、双青、水青等公路四通八达。实施村内道路硬化,村村通了水泥路,通了公交;全面解决村民吃水难、用电难问题,实现了水、电、电话、数字电视“四通”。建成2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3个文化室和9个农村书屋。建生态公厕、垃圾转运站、垃圾房、果皮箱,在全市率先采取绿化保洁“公司化运作”方式,镇财政每年出一定费用,集镇街道的环卫、绿化、集贸市场卫生、垃圾转运站等工作全部交由公司管理运作,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行全天候清理,对集镇街道实行全天候保洁,青龙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品质。

工业经济鼓了袋子

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腰包鼓起来,精神才能富起来,街道班子领导深知其中的道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云南华电、永昌钢铁、昆船瑞升等产业项目,青龙初步形成了以电力、钢铁、烟草配套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通过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思想,鼓励并帮扶村民拓宽收入、就业渠道,村民从事种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进城务工的比例不断提高,收入稳步增加。

目前全镇有非公有企业320个,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73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56万元,为文明村镇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康生活乐了村民

恬静秀美的街貌无声地述说着这里的巨变,可青龙的变化还不只路面硬化了、村庄绿化了、街院净化了,文明村镇带来的最可喜变化还在于,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理念,胡家扁村建起了农村书屋和集健身运动、文艺表演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农闲之余,村民们走进书屋“充电”;茶余饭后,到文化广场,或锻炼身体,或拉拉家常……

文明生活的“风暴”改变着青龙人:昔日的泥腿子,变成了篮球场上的“前锋”;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小公民、科普文明村、文明科室等文明荣誉,全镇近半数的家庭至少获得过一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接近800人,在抗旱救灾中贡献力量;乡村文明大讲堂、健康生活讲座、阳光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受到群众的热捧,文明新风劲吹百姓心田。

历经数载,青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到云南省文明小城镇、云南省生态镇,再到全国百佳经济强镇、国家园林镇、国家卫生镇,今天又摘到了全国文明村镇这块金字招牌。青龙人一次又一次用勤劳和智慧,为自己的家园添彩。

来源:中国日报社驻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通讯员 吴晓霞) 编辑:邓京荆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云南青龙  

精彩热图

让人惊悚不敢踏入的电梯

不可思议的错觉摄影